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清水江支流南哨河美丽风光。 钟传坤 摄
伫立清水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很难想象,600多年前,北京故宫建设会与眼前这条江紧紧联系在一起。
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为镇压黔东南清水江一带农民起义,一支明朝军队从洞庭湖溯沅江进入清水江。清水江一带盛产优质杉木之消息随之传至朝廷,朝廷开始派员前往清水江流域征集用来修建宫殿的“皇木”。这也刺激了清水江一带的木材贸易,使清水江流域成为明清时期贵州最大的木材市场……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清水江流域,一处处山水、风物、人情,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更是乡愁记忆的独特名片。
这是一条生态河——
清水江是贵州第二大河流,也是黔东南的母亲河,由西向东奔洞庭,汇长江,连接中原大地。
但凡见过清水江的人,无不称赞其水质之清。俗话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清水江江水之清,根源在于两岸茂密森林。
自古以来,清水江流域青山滴翠,林木郁郁葱葱。唐代诗人孟郊诗云:“旧闻天下山,半在黔中青。”黔东南在唐代属黔中郡、黔中道,是诗中“黔中青”的重要部分,清水江流域便是镶嵌在其中的一块绿色翡翠。
清朝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有感于清水江流域森林之茂盛,在其《黔南识略·黎平府》中写道:“郡内自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
自古以来,清水江两岸苗侗人民,爱树护树,深入骨髓。
200多年前,清水江畔锦屏县文斗苗寨村民就开始了生态环保,乾隆三十八年立下的环境保护碑依然伫立寨中,生态环保理念代代相传。
今人守护生态环境之力度丝毫不比古人逊色,为守护秀丽山川,今年,清水江畔剑河县在全省首创以认购“碳汇”的方式对生态环境开展替代性修复,以司法的权威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如今,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67.98%,高出全省8个百分点。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四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莽莽青山,源源不断为清水江以补给。
这是一条财富河——
走进剑河县反召村,满眼皆绿,这里坐拥贵州省保护最完好、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原始阔叶林区。明清时期,这里的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出售木材和放木排为生。
如今依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吃法已然不同。近年来,该村依托美丽山水发展乡村旅游,百姓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明清时期,清水江一带丰富的森林资源,带来繁荣的木材贸易。贵州巡抚爱必达在其《黔南识略·黎平府》中写道:“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转运于江淮间者,产于此也”。清水江两岸人民上山伐木,将木材扎成大排,放入清水江,下沅江,过洞庭湖,转销于江淮大地,好一派“一江木植向东流”的壮观景象。
木材值钱,有眼光的外地木商在此投资兴林,清水江两岸不断掀起耕山造林热潮。数百年间,清水江流域形成植树造林和木材贸易之良性循环,可谓“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依托木材贸易,清水江流域曾经富甲一方。清水江畔的人民,无论从事植树造林,还是从事木材采运,皆有利可图。当年,无数人在江上从事放排工作。今天,在清水江一带,民间依然流传着放排的民谣:“蒿子下水,婆娘夸嘴;蒿子上岸,婆娘饿饭。”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从此,清水江流域一带的林业实现了角色转换,从经济获利走向生态保护。清水江流域的苗侗人民,开始寻求转型之路。
如今,在清水江流域,除了发展乡村旅游,当地还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2021年,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705.39万亩,产值完成134.79亿元。
这是一条文化河——
盛夏,锦屏县清水江两岸,草木葱翠,生机盎然。作为锦屏地标建筑,矗立在锦屏县城清水江和小江交汇处的文书楼,在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间,格外显眼。文书楼珍藏着6万余份珍贵的“清水江文书”,年代最早的文书产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
明清时期,清水江“黔木出山”,一江木材向东流。木材的东流,换来了文化的西渐。
繁荣的木材贸易,催生了反映林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民间习俗、生态环保、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录——“清水江文书”。事实上,苗、侗少数民族并无文字,由于繁荣的木材贸易,汉文化在清水江一带得到传播和普及,为清水江文书的大量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清水江文书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和地方文书之一,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齐名,被誉为中国“三大文书”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州各县民间保存的清水江文书达40余万件,仅锦屏县就有10余万件。
清水江文书以民间视角,记录了清水江地区混农林经济及其社会关系,记载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各族群众的创造活力和生存智慧,体现了各族群众特有的生存价值和精神品格,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清水江文明”。也赋予了清水江以“文化河”之美誉。
在生态保护上,清水江文书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利用价值,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林业改革、文化建设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是打开清水江流域“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生态密码的金钥匙。
2008年7月,第十六届吉隆坡世界档案大会前言论坛对清水江文书予以高度评价:“它是全球重要混农林文化遗产中苗、侗少数民族混农林生态体系中唯一得到较好记载的、还在民间留藏着的濒危文书,是全世界农民混农林活动的活态记忆库,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典范。”
如今,清水江流域各县正在加大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加大学术成果的转化运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清水江,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