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红色文物“活”起来 红色阵地“靓”起来 2022年08月08日

清早,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管理员李若雪来到办公室,换上工作服,走到文物库房和展厅,先观察温度、湿度,随后对新发掘的文物进行鉴定、清理、编号、入库……这是她的工作常态。

“这些文物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存,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已从事文物管理11年的李若雪说。

李若雪和她的同事要定期对所有文物进行日常维护,对不可移动文物每个月要进行观测,如有损坏就要及时上报维修,对纸质文稿、铁器等重点文物还要特殊保护。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于195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遵义会议会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充实陈列内容,遵义会议纪念馆成立专门队伍,通过走访革命先辈后人、鼓励民间收藏人士捐赠、到兄弟场馆复制借用等方式,征集革命文物及历史资料2000多件,使遵义会议陈列馆红色文化有物可陈、有史可讲,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着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也承载着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

“不是简单地追求藏品数量,而是要让文物史料‘开口说话’,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多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陈松介绍,纪念馆在征集文物史料的同时,研究工作也同步跟进,努力挖掘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纪念馆的解说词和展板内容也每年更新,就为让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相关史实可以及时全面地传递给观众。

遵义会议陈列馆于200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而修建,2013年,遵义市对遵义会议陈列馆进行改扩建,面积由6400平方米扩大到19054平方米,展陈面积由2000多平方米扩大到8000多平方米,展陈内容重点突出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史迹。

整个陈列馆在设计和展陈过程中,主展线上的图片、文字等力求形态生动、多彩多姿、波澜壮阔;文物陈列力求构图美观、结构严谨,空间感、悬浮感强。对于文物复制还进行了量身定做,重视文物保护;大型景观艺术、雕塑、油画等作品力求真实、生动和准确,具有原创和首创性。

融入了高科技手段的展示部分主要在一楼,最让记者感兴趣的要数遵义会议幻影成像了。所谓幻影成像,就是将所拍摄的影像投射到布景箱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绘声绘色,非常直观。值得一提的是,遵义会议幻影成像还邀请了许多特型演员加入演出,为观众还原了遵义会议召开时的场景。

另一边,娄山关多媒体半景画展现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时的场面,背景画和红军人像通过光声效果的渲染,会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还有四渡赤水六面屏,想观看哪个画面只需轻轻一点,六面屏幕就会呈现立体效果轮流为观众展示四渡赤水时的情景。

“这种艺术处理是有质感和力量的,既是具象的,又有抽象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同的艺术样式展现红色题材的时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同时能够把主题很好地表达出来。”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说。

此外,游客用手机扫码也能观看遵义会议会址实景VR,即便不能进入遵义会议会址二楼参观,也能身临其境般感受那段历史。

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枪炮声连绵不断,呐喊声响彻山谷,战士们正在发起猛烈冲锋……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一间400平方米的展厅里,借助多媒体半景画数字技术,在20多台投影仪的配合下,通过声、光、电效果的渲染,再现了1935年娄山关大捷时的战斗场面。

“逼真,好像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程。”重庆游客李梦霞说。

完善的设施和高水平的展陈,是彰显红色教育基地魅力、让红色教育基地“靓”起来的重要前提。2020年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按照贵州省、遵义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通过实施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遵义会议陈列馆改陈布展提升、遵义会议纪念馆入口提升改造、遵义会议纪念馆抢救性修缮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门厅等项目,全力推进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