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打出增收“组合拳” 鼓起百姓“钱袋子” 2022年08月08日

(上接第1版)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1年,全省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10.4%。今年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9%。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9元,名义增长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5元,名义增长6.8%。

促进居民增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前段时间,省政府印发《贵州省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根据要求,2022年至2024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和1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8左右。

同时,《方案》提出实施农民增收、城镇居民增收、劳动力素质提升三大行动,共62条政策措施。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方面,提出以县为单位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提高到70%以上;将农村劳动力劳务报酬占项目投资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实施中职“强基”工程、高职“双高”工程和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等政策措施……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助推居民增收“大礼包”加快落地。

夯实产业基础 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李子实现大丰收!”日前,走进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民族村李子种植基地,一颗颗李子缀满枝头,种植大户董金祥正忙着采摘。“我家种植了20亩茵红脆李,预计今年收入近13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湄潭是产茶大县,因茶而兴,因茶而富,全县51万人口,涉茶的有35.1万人,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村民们就尝到了茶产业带来的甜头。

“村里现在茶园种植面积达545亩,人均有茶园2.5亩,茶叶加工厂7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341元。”龙凤村党总支书记伍荣明说。

兴仁脆李、湄潭茶叶、普定韭黄、毕节萝卜、盘州刺梨、沿河山羊……放眼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布局,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提升消费能力。

从默默无闻的乡间小果到水果界“明星”,镇宁蜂糖李火爆的背后,是一条产值超十亿元的甜蜜产业链。据统计,2021年,镇宁自治县蜂糖李种植面积22.01万亩,蜂糖李产业产值达18.9亿元,带动1.5万农户6.2万人走上致富路,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人均增收3万元。

从在家务农到外出务工再到返乡伺候果树,随着蜂糖李产业迅速壮大,六马镇板干村村民李启坤的腰包越来越鼓。“光靠卖蜂糖李,一年就能挣30多万元,现在村里人人住楼房、家家有汽车。”

广袤田野硕果累累,农民生活富裕富足。2021年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6元、增长10.4%,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提质、稳中有进,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大就业规模 拓展增收渠道

稳收入关键在于稳就业,稳就业关键是稳市场主体。

位于贵阳高新区的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34亿元,占年度50亿元目标的68%。

近年来,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火爆。作为专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的生产基地之一,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抓住市场机遇扩充产能。据该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5月中旬,总公司弗迪电池注册成立贵安新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并购买了政府提供的标准厂房,准备陆续安装生产线,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能将达10Gwh,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可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贵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政策,着力扩大容量、突出重点、优化服务,千方百计稳住群众“饭碗”,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松桃自治县统筹优化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建设,打造更加优质的“半小时便民就业服务圈”,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更加均等化、智慧化、精准化、多元化、标准化。截至2021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4家,累计入驻企业21家,带动就业2500余人。

丹寨县抓实寻岗、供岗、稳岗“三岗”就业服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目前在佛山市建立9家劳务基地,带动就业6800人次;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基地)14家,安置就业困难群体2844人就地就近就业;全县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共计1.31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共27期1301人次。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贵州充分发挥政策、产业、就业拉动效应,持续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助力居民增收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