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玮在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向大家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摄
韦玮到现场指导文物保护。 赤水市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韦玮和安保人员检查馆内的安防设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摄
女武士深浮雕。 赤水市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内的戏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摄
万友号汉墓出土的陶房模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陈颖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赤水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赤水市博物馆馆长、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韦玮,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今年46岁的她,在文物保护这一行干了14年,“发现美、保护美、宣传美”三个坐标轴贯穿了她工作的始终,“文物是无声的记录者,透过它们,可以穿越历史,展现先人们的智慧。”韦玮说。
在田间地头发现文物之美
位于赤水市复兴古镇上的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内,一件件石刻文物被保护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柜中,武士圆雕英姿飒爽,花卉浮雕栩栩如生,瑞兽透雕活灵活现,各类石刻文物种类丰富,形式多样,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透雕技艺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赤水河流域在历史长河中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博物馆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0平方米,由戏楼、两庑、院落、正殿、后殿组成,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复兴江西会馆于2010年修缮并完成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陈列布展,2010年11月9日正式开馆,主要展示赤水地区汉、宋、明、清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刻文物魅力。
步入馆内正殿,错落有致的展柜、柔和的灯光让展厅多了几分宁静,两个两米多高玻璃柜立在两侧,透过玻璃,一尊女武士的深浮雕引人注意。
女武士鬓发高挽,头戴花冠,细眉杏眼,耳垂直立,生着如意领口战袍,袍左右紧扎上飘,袍罩甲裙,腰间扎虎头腰带,甲裙下裤管紧束,脚着长靴分腿站立,左手提斧,右手扣住腰带,英姿飒爽。
“这是宋墓石刻中的持斧女武士,是我们这里的镇馆之宝。”一个声音打破馆内的宁静,回头一看,一名身着灰色短袖的女子走了进来,留着乌黑短发,两只眼睛乌黑有神,动作干练,这就是赤水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赤水市博物馆馆长、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韦玮。
“武士以女性造像极为少见,双面雕刻就更为珍贵,你一定猜不到这是在哪里发现的。”韦玮接着介绍,2009年,在她和同事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赤天化厂区附近的一座堡坎上发现这座浮雕时,已被附近的居民作为建筑的材料。
“当时真的既兴奋又感伤,上面还有很多浮土,已经长满了苔藓,还有很多绿色植物在上面,基本完全掩盖它本该有的真实面目,所幸没有遭到特别大的破坏。”说起当时发现这件宝贝时,韦玮脸上露出一丝焦虑,“因为村民这种文物保护的意识,让这件宝贝被埋没于此,到底还有多少赤水的宝贝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发掘。”
赤水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森林植被丰富,这为开展文物发现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早期文物普查工作较为粗放,加上专业人才匮乏,为了摸清家底,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韦玮和她的五名同事走遍了赤水100个行政村的大山深处、田间地头,经常早上进村,要到下午3点才能吃上午饭。
“尽管过程很艰辛,但一想到还有很多历史文物正等着我们去发掘,身上就充满了力气。”韦玮坦言,“每一件文物的发现,都能让我们忘记艰辛。”
同样,在发现位于大同镇杨家岩风景区的清代古法造纸作坊遗址时,又让韦玮和同事兴奋不已。韦玮坦言,在排查过程中,汉代、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文物大多以墓葬为主,对于这一古法造纸遗迹的发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这处遗迹是处于杨家岩岩厦内,尽管发现时部分已被沙土掩埋,但整个造纸设施保存完好,甚至稍加清理,还能正常生产。”说到这里,韦玮脸上还是难掩欣喜,“当时这里古法生产的粗纸是直接用于川盐的包装,这给我们研究赤水河运文化、川盐入黔乃至我们赤水造纸文化等历史都有较强的佐证性。”
“万友号汉代崖墓及发掘的陶房模型等文物的发现、马鞍山汉代穴墓群的发现、元厚米粮村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没想到我们赤水还有这些宝贝,透过这一件件文物,也让我们发现在赤水与赤水河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美美与共的故事。”交谈间,韦玮向记者一一列举这些年在赤水发现古迹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214处文物大多都发现于赤水各地的田间地头,兴许还有许多文物正埋藏于地下等着我们去发现和保护。”
构建文物安全立体巡查网格
夏日炎炎,蝉鸣阵阵。
在位于赤水市复兴镇的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内,馆长韦玮正带着保安例行巡视检查馆内的消防、安防等设施,每到一处,韦玮都能提出不足的地方。
“文物安全容不得半点差池,这些消防设备的摆放一定要有序规范,如若真的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不会慌。”在一处微型消防站,韦玮打开柜子,检查里面物品摆放是否规范并叮嘱着一旁的保安人员。
记者注意到,在馆内的每一个灭火器箱内,都有一份灭火器检查卡,上面记录了灭火器类型、购买时间、防火级别、配置位置及定期检查记录表,表上细化检查时间、瓶身、把手、喷阻、压力、检查人等内容,通过一张表,就可以清晰直观了解每一个灭火器的最新状态。
已在文物保护岗位上工作了14个年头的韦玮,专门总结了干部职工包保责任化、文物安全调度制度化、文物安全研判常态化、隐患整改时间限定化、消防应急演练实战化、消防监控系统智能化、消防安全检查标准化的文物安全工作七化做法,以保证保障实施高效有序。
“每个季度针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文物、列保文物开展隐患排查大巡查;每周五都要到现场实地开展文物安全研判会;特殊天气还有专项排查。”韦玮告诉记者,每次一排查,所有涉及文物所在地乡镇的相关单位参与,排查出的隐患都会有整改有回头看,形成完整闭环。
“每次排查都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排查甚至细化到房顶的瓦片是否有松动,屋顶是否长有杂草。”一旁的保安姜方平告诉记者,在文物保护隐患排查上,韦玮馆长的心细到了极致。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文物安全要确保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韦玮说。“所以我在任何的时候都紧绷这根弦,随时都做最坏的打算,提前防范。”
而韦玮这根紧绷着的弦,也传递给了馆内工作人员和当地所有的基层文物工作者。
“印象特别深的是对我们官渡镇不可移动文物谢氏节孝坊的保护,啥子事韦馆长都要亲力亲为,还督促我们落实包保责任,而且要求很高,要我们每一次巡查都有记录,还要拍照,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赤水市官渡镇科教中心负责人刘方方说。“韦馆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们没做好文物保护,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让我们瞬间觉得肩上的责任重了。”
“韦馆长在这块工作上真的特别认真,不仅自己经常到现场来巡视巡查,还多次与我们复兴镇的书记镇长交流对接,专门指导制定了《复兴镇文物管理办法》。”复兴镇科教中心负责人王小东告诉记者,复兴镇也多次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就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工作职责、日常巡查重点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还组建了一支“萤火虫”党员志愿队伍,围绕文物保护开展日常巡查工作,也注重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队伍中来。
“所有的三普文物、列保文物大多都分布在田间地头,而我们文物保护中心总共就只有10余名工作人员,力量有限,所以必须带动文物所在地相关部门参与。”韦玮说,“他们不仅要参与进来,还要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必须要去引导,让他们也有危机感,不懂怎么操作我们就培训。”
如今,已与文保单位附近有责任心的群众签约协管员40余名,对文物进行一对一保姆式巡护。文物安全实操培训近千场次,每年对文保单位及重要三普文物产权人、管理人、使用人、协管员分别进行季度和月份培训,实现了文物属地就近安全防控。
除此之外,还对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树立安全保护标识标牌,并建立了动态检测保护台账,在完成四有档案的基础上,加强对列保文物和重要三普文物的航拍、拓片、视频等信息留存工作的开展。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属地文物协管员为第一道防线,乡镇科宣中心为第二道防线,赤水市文物保护中心为第三道防线,人防和技防同步推进,对全市214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文物、42处列保文物形成了立体安全巡查网络。
让人人都是文物保护者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这一天,赤水市博物馆开馆,韦玮成为该馆第一位讲解员。
“2011年我们被列入免费开放博物馆,但当时馆内设施简陋,展品很少,而且我们大部分文物都是不可移动的,在田间地头就地保护,如果仅靠馆内设施来吸引群众、游客参观,估计很多人来了一次就不会再来,于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建立新的模式,去弥补博物馆在时间、空间或者条件上的局限性,更有益于让更多人了解文物,并参与保护文物。经过认真思考、研讨和准备,我们于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通了流动博物馆。”韦玮说。
从文艺工作者转为文物工作者,从掌声和鲜花簇拥到文物和古墓相伴,韦玮巧妙地将文艺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文物宣传保护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
首先推出的是可移动博物馆大篷车。将文物照片和文字介绍展板放在租来的大篷车上,再带上一些复制的可移动小型文物,就这样,可移动的博物馆开始了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进机关、进军营、进景区、进村寨等“七进”活动。流动展出过程中,有文物知识的互动,还针对一些文物编排了小品。
“每次反响和宣传效果都非常好,后来我们还推出了视频、动漫、拼图等可复制的多媒体的宣传产品。”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收获到许多有价值文物信息,韦玮告诉记者,位于河滨西路万友号汉墓就是在修建赤水市人武部时发现的,当时施工师傅发现情况后,当即就向赤水市文管所报告,经过现场勘查,崖墓出土了陶制房屋模型、罐、案、盆、人佣、动物佣、铜钱、五铢钱、漆器等多种文物,根据研究得出这些文物属于东汉时期,带有汉文化色彩。
“要让文物活起来,我们的文物宣传一定是要走心入脑的。”韦玮表示,利用可移动博物馆开展“七进”活动已在赤水市民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联动效应,逐步形成人人都是文物宣传员的氛围。
从2008年担任赤水市博物馆的第一位讲解员,转眼,就已经是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第14个年头,这期间,韦玮先后担任了赤水市博物馆馆长、赤水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身份发生了几次变化,但在韦玮自己看来,自己一直是文物讲解员。
“我不光自己讲,还要求身边的同事一起讲,在我们博物馆,人人都是宣讲员,就连保安人员都能讲解。”韦玮说,经过这些年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认识文物、保护文物、宣传文物的志愿队伍中来。
一个个清澈的声音、一块块可移动的展板、一件件有趣的文创产品,展现出一件件文物的内涵之美,带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赤水的前世今生。
韦玮坦言,将努力带动更多人了解、参与到文物的发现、保护、宣传工作上来,让人人都是宣讲员,人人都是文物守护者,使这些文明瑰宝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