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我先后参加了多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尤其是2021年的论坛,规模大,成果丰硕,让我印象深刻。”近日,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朱四喜在接受采访时回忆。
在朱四喜看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拥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从注重理论探讨到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实践,越来越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世界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美丽中国与世界一起擘画的生态文明美丽卷轴,正在多彩贵州大地徐徐铺展。
这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平台——
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验、中国担当,奋力在创新办好国家级国际性生态文明论坛上出新绩。
2013年和2018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创新方式、继续办好论坛再次提出明确要求,殷切嘱托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2009年,贵州省内的8大流域开始推行河长制。以此为抓手,如今全省近2.3万名河湖长守好“责任田”,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有效解决河湖治理末梢难题。
2020年,贵州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同年,赤水市在拟引进纺织项目的过程中使用“三线一单”成果,最终明确了不得配套建设燃煤火力发电站的具体要求。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贵州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努力探索,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描绘出多彩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画卷。
这是凝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智慧的论坛——
2021年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办会水平再次上升到新的高度。发出了响亮的生态文明“中国声音”,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靓丽“中国名片”。
各国政要、权威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带着同样的期许,共商“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论坛充分发挥协调国际生态领域焦点议题的平台作用,参与论坛的各国政要与前政要的数量为历届之最,体现了国际国内对于论坛的高度关注与支持。”2021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介绍,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500余名代表参加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活动。
开展研讨、分享经验、聚焦热点、把脉难点……头脑风暴阵阵来袭,思想火花不断碰撞。
在“中瑞对话2021”主题论坛上,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建议,要推动建立绿色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加大绿色科技的创新投入,加强中瑞两国绿色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
瑞士驻成都总领事高凯琳表示,贵州和瑞士在山地景观方面极度相似。因此,在减排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利用山区潜力和面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方面,都非常期待与贵州继续交流合作。
经过多年沉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窗口。中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里全面展示。
这是展示多彩贵州优良生态环境的舞台——
2009年,第一次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在中国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倡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彼时的贵阳,正积极申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这成为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举办的重要契机,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要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这面“旗帜”竖起来。
2013年1月,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讨论并通过了《2013贵阳共识》,提出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修复自然生态和治理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万山朱砂古镇,曾经的矿区,变成了绿意盎然、景观别致的全国典型区域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废弃多年的尾矿库,改造变为碧水绿树、湖光山色的怡人景区。
纳雍县骔岭镇,昔日煤矿开采留下的“伤疤”,变身青葱的茶园,万亩茶海成为当地群众从能矿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变的重要支撑。
2021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12%,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719亿元……贵州不断夯实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提出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到探讨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话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断深化主题,为贵州走好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诸多案例支撑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