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新黔中行》中的新人形象与村寨新貌 2022年07月29日

谢雪姣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时值“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贵州日报报刊社文旅新闻部陆续推出“新黔中行”系列报告文学专栏,为贵州乡村振兴的主题书写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黔中行》是记者彭芳蓉在结束“新黔边行”后再次担纲撰写的姊妹篇。作者踏遍除了黔边31县(市、区)外的其他50多个县(市、区),用108篇作品着重讲述了黔中村寨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其内容朴素、地域色彩浓厚,大体量、原生态地深入黔中村寨生活和底层人民群众的精神内部,反映了贵州巩固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文艺现象。在彭芳蓉的文学地图中,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新人形象和一个个崭新的村寨新貌,展现了黔中地区乡村振兴的艰难之路,弘扬了贵州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新时代精神。相应地,在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潮流推进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贵州人民精神上的变化和村寨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建设便利等方面的“蝶变”。

小人物的新面貌。108篇系列故事尤其重视乡土人物的书写,塑造了一群富有特色的新人群体。其中不乏乡镇干部、驻村队员和村支书,独具某项技能的工匠,或者是各显神通的致富能手和乡村教师,以及回归家乡的打工人等。这些新人中既无刀剑英雄,也无血泪美人,绝大多数为黔中土生土长的山民,然而同以往作品中的农民形象相比又独具新的特性。具体“新”在三个方面:

真实性。《新黔中行》中满篇的小人物皆真实存在于黔中地区的各个角落,是真实的呈现和朴素的演绎。有坚守在石头缝里种花椒树的老农曾德春和守护“崖上花”教育事业的老校长帅乾能等,也有朴素而坚定的硬核村干部郭修国和熊庆果等,更有出走大城市后又回归乡村的年轻人杨香连和张晓等。

乡村传奇性。作品中的这些普通小人物绝不安于现状,时常在各自的领域展示其独特的乡村传奇色彩,尤其对村寨中传统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如《秦发忠:面具后的“守土”人》中的老人秦发忠,只有初中文凭,却能制作傩面具,建造傩文化博物馆,收藏数千副面具,搜集整理地戏唱本,收徒弟传承傩雕手艺,只为留住这些拥有600多年的屯堡历史,甘当面具后的“守土”人。当然还有拖着长烟杆的陈先松和将古老水书带入当代的杨胜昭等人,像这样普通的传奇人物不胜枚举,但也是他们最平凡的眷恋脚下这方水土,才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身上不寻常的伟大。

创业品性。聚焦在《新黔中行》的主角们大多很热情有思想,胆子大有闯劲,尤其热衷于创业。譬如《朵朵金银花》中从广东流水线返回家乡创业“朵花茶”的年轻人程光跃,客运司机转行当“牛人”的胡胜江和蒙吉祥以及种红香米的“匠人”韦仕龙等等,皆是村寨中响当当创业型的能人。《新黔中行》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小人物敢闯敢创业的励志故事和创业经验,虽然朴素,但无不彰显着他们脱贫致富的真念头和真行动。

正是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在新时代中不断转变劳动思维方式和内在的精神意识,充实了乡村振兴潮流中乡土新人形象的画廊。

村寨新貌的“蝶变”。从1985年“黔边行”中的山旮旯、泥塘水,到2020年“新黔边行”中的变富变美,再到2021年“新黔中行”中富有实体产业的新寨,黔地村寨的产业、建设和生态正在撕掉贵州乡村被固化的贫穷印象。在巩固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衔接中,黔中村寨的焕然一新对比以往旧貌令人瞠目结舌,至少“变”在三个印象上:

新变的产业结构。在干部和党员同志的带领下,绵延数百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依赖型经济变成持续而旺盛的产业。譬如《李发杰与他的“茶宝宝”》里的顺口溜说的那样:“山顶松柏杉,田里稻菜瓜,山腰经果林,院里猪鸡鸭。”

蝶变的基础建设。在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上,以往的“毛狗路”被硬化成每家每户门口的水泥路,短缺的水、电、讯、网也在一步步完善。网络和电商打通了村寨与外界的联系后,《“贵长”往事》《一颗樱桃裂变出“网红村”》和《第一书记接力跑出电商加速度》中的猕猴桃、樱桃、豌豆尖等皆是在物流建设的新变上解决了产品的滞销难题。

大变的生态环境。以往的石漠化和脏乱差正朝宜居的生态环境快速转变,如《彩色的石漠大山》中那苍白乱石灾山变成果树点缀的彩色金山银山,《整装再出发》中垃圾遍地的小地方变成了风景怡人的景区等。随着乡村振兴的潮流风起云涌,曾经封闭、贫穷、落后的帽子在黔中村寨人民的思想转变和辛勤耕耘下,正朝着开放、宜居和富裕的趋势蝶变。

乡村新人的注入构成一个新的村庄空间,村寨新貌又不断地激活新人的艰苦奋斗和思维转变之路。从历史的因袭重负中一路走来,这批典型的新人形象讲述着关于黔中乡村振兴的动听故事,创造着新的历史,丰富了报告文学中的人物画廊。这既振奋了群众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也弘扬了贵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从贵州的足迹和经验中,也看到了全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也在火热推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