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贵州交通建设的文学表达 2022年07月29日

王太军

相较于有“天府之国”盛誉的四川、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人们对于同处西南地区的贵州,似乎印象并不深刻。因为地处祖国西南一隅,境内群山耸峙、沟谷纵横,不沿边、不沿海,所以贵州给外界的印象是偏远落后、交通闭塞之地。但经过党和政府以及贵州人民数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后实施,曾经蒙尘的西南明珠,已然擦拭掉身上的“尘埃”,正在大放光明,照亮着整个西南高原。

追溯贵州经济腾飞的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人便其行,物畅其流”的交通。贵州在经济发展上能够以西部落后省份的身份,奋起直追赶超国内发达地区,得力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潘灵、段平著的《贵州时速》(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与钟法权著的《人间飞虹》(贵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两书,即以贵州交通建设为题材,分别从贵州路和贵州桥切入书写,全面展现了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弱到强、由单一到立体的过程,藉此折射出贵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前者说的是选材要集中,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后者说的是要从小事件、小角度,挖掘出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就题材选择而言,在众多书写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学作品中,《贵州时速》与《人间飞虹》可谓是独辟蹊径,抓住了贵州发展的主要矛盾,选择交通建设为写作对象,角度、立意相当新颖,表现也十分有力,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彰显了“选材要严”的理念。具体创作中,《贵州时速》聚焦贵州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运,还原了贵州路的建设历程,表明交通线路的贯通扭转了贵州的位置劣势,将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内陆省份,打造成了近边、近海、近江的交通枢纽;《人间飞虹》专论贵州桥梁,着眼于贵州省内20余座国内外知名大桥,详细展示了贵州桥从选址、设计到施工、建成的整个过程,描摹出一幅幅出于高山峡谷、隐于云山雾岭的人间“飞虹”图景。

同时,两部报告文学作者对交通建设题材的开掘也不可谓不“深”。《贵州时速》与《人间飞虹》展现了贵州交通建设上的“旧貌换新颜”,充分凸显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即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贵州一扫过去“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沉疴痼疾,转而与外界全面接轨,真正做到了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以及人流上的“熙来攘往”,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由点及面、由具体辐射全局的写作方式,同一般性地全面书写比起来,要高明许多、有力许多,不仅拓展了同类题材的表现领域,而且也推进了同类题材的表现深度。

《贵州时速》与《人间飞虹》的书写方式与艺术表现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概括地讲,这两部报告文学呈现出以下三种特征:

一、有温度的书写。《贵州时速》与《人间飞虹》关注贵州交通建设的发展,在客观性的纪实之外,两书作者还以生花妙笔讲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刻画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文学的温度。如在《贵州时速》中,作者穿插了“二十四道拐”的故事、“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的故事等,除却展示贵州境内恶劣的地理环境、流露同外界贯通的强烈愿望之外,也温情脉脉地呈现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二、够专业的报告。《贵州时速》与《人间飞虹》是记录贵州交通建设进程的文学作品,书中详实的数据、严谨的术语、客观的表述、纪实的描写,构成了一份专业的贵州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报告。无论是《贵州时速》里对高速铁路、公路、航空航运发展的历史性梳理和描写,还是《人间飞虹》中对贵州大桥从立项到勘查论证、从设计到桥墩挖掘建设、从合龙竣工到运营管理的纪实性描摹,均符合专业报告的写作规范,清晰、具体、条分缕析地呈现出贵州交通建设的发展过程。

三、多样化的表达。在《贵州时速》与《人间飞虹》的叙述上,两书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他们在创作中融合历史沿革、新闻材料、民间传说、方志故事等,引入诗歌、民谣、歌曲等其他体裁作品,并且借助插图、序言、小引、后记等副文本,共同完成了这两部报告文学的文学书写,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自2012年以来,贵州经济的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就曾因便捷的交通而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贵州时速》和《人间飞虹》两部报告文学,选择交通建设这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写作题材,通过书写交通网的形成和发展来映衬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展了题材领域,提升了表现深度。在具体的书写中,两书作者温情、专业、多样化的文学表达方式,也为当前表现贵州发展变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写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