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炎炎夏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进自然山水之间,乐享清凉与休闲。图为7月26日,游客在榕江县寨蒿镇寿洞村山间溪流玩耍。 杨成利 摄 (贵州图片库发)
盛夏时节,思南县白鹭湖库区,水质清澈、景美如画。
“通过无人机巡航和远程喊话器,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对水域进行管控。”7月26日,思南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员张麟一边盯着操作屏,一边向记者介绍。
让“一江清水向东流”,思南县持续推进乌江生态保护,推动流域监管向科技化、信息化、智慧型转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2021年2月3日,在黔西新仁苗族乡的乌江六冲河段,习近平总书记远眺乌江山水,听取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汇报。
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心怀“国之大者”,不负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努力探索,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描绘出多彩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画卷。
厚重滋养 生态治理绘就底色
“虽然工作量较大,但能为家门口这条河的保护出一份力,义不容辞。”7月24日,正在六冲河岸边打扫卫生的陈真美告诉记者。
家住化屋村的陈真美,是护寨保洁队的保洁员,也是六冲河化屋村河段的巡河员,负责河岸清理、河道巡护、村寨环境整治等工作。
正是因为越来越多像陈真美这样的民间“环保卫士”的加入,六冲河化屋村河段水环境日益向好,加上当地特色民族风情,森林植被蓊郁,如今的化屋村,成为众多游客“心头好”。
过去的乌江,乌江水体中总磷超标,造成部分河段水质为劣五类,一度成为“污江”。
经过多年持续地治理,乌江水体总磷浓度大幅度削减,截至2021年,乌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总体为“优”,乌江流域45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优良率达100%。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贵州肩负着为两江中下游提供优良水质的政治责任,保护好乌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级生态环境监察专员罗鸿翔说。
牢记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国之大者”,必须在生态环境上交出合格答卷。以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为总抓手,贵州坚决建立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贵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2021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1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构成贵州的靓丽底色。
相互应和 “两山”转化提升成色
站在湄潭县复兴镇随阳山村八角山上,透过薄薄雾霭,民居、茶园、山水,一幅如画风光徐徐铺展。72岁的老支书范佐文做梦都没想到,昔日偏远的小山村,今天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茶旅融合风光好,靠山吃山吃出“新味道”。
依托“茶海后花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八角山景区坚定茶旅融合发展道路,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高标准建设成为“茶叶为媒、茶海为景、文化为魂”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思之深,行之笃。
2021年,贵州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719亿元……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不断夯实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黔贵大地,山水藏“富”!贵州不断挖掘出生态潜力,激活发展的生态价值——
水城区着力践行“两山”理念,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猕猴桃、刺梨、核桃产业织就当地生态环境天然屏障,转产的农民收获满满;
江口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价值实现、生态功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锦屏县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出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五林经济”模式,2021年总产值达8.6亿元;
…………
在“两山”转化之间遇见幸福,贵州逐渐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先行先试 积极探索凸显本色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几年来,贵州抢抓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今年2月15日,全省第一张林业碳票在黔西市颁发。据测算,此张林业碳票覆盖3.3万余亩树林,碳减排量13.573万吨,预计可实现碳交易价值305万元左右。
贵州持续探索以林业碳票作为贷款的可质押物,参与碳票存储、交易、融资等,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4月29日,贵州第二张林业碳票落地赫章县海雀村,涉及面积7346.5亩,监测期减排量超过3万吨。
“按照每吨碳减排量30元算,这张林业碳票价值约104万元。”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
铜仁市万山区,曾经遗留的汞矿废渣为当地土壤环境埋下了隐患。对此,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将土壤防治与大数据运用结合,上传相关报告与数据到污染地块信息系统。
“通过扫描土壤修复与治理示范工程的二维码,可以通过观察数据变化看到整个治理过程,还可以跟踪土壤治理的进展。”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腾浪说,这样可以让专家学者与生态环境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达到信息共享。
“绿”“数”成“赢”。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完善,贵州抢抓机遇,将大数据与生态文明建设两张“名片”巧妙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智慧”。数据化、科技化、规范化信息平台的投入使用,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清晰的依据,让污染防治过程更加省心。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从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再到生态富起来,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人与青山两不负,勠力同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