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三靠村”逆袭“小康村” 脚尧突围 2022年07月27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蕙 刘骏娇

从雷山县城出发,沿着苗岭主峰雷公山蜿蜒而上,近1个小时车程后,行至北麓约1380余米的半山腰处,西江镇脚尧村映入眼帘——

连绵的茶园郁郁葱葱,极目远眺,青山叠嶂,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果中有茶、茶中有果,木栏飞檐的吊脚楼掩映其间,好一幅和谐隽秀的苗乡景致!

步行来到脚尧村委会,一台“光荣退役”的推土机静静矗立门前,机身的斑斑锈迹仿佛在讲述脚尧村人20多年不等不靠、战天斗地、不畏艰难、苦干实干,以超凡毅力书写战贫奇迹,如今又掀开奋进振兴的新篇章……

抉择:走,还是留?

“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荒,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老党员吴先炳信口说出的顺口溜是当年贫困的脚尧村不堪回首的记忆。

自然环境恶劣,脚尧村祖祖辈辈过着“一年辛勤半年粮,半年蕨粑半年苕”的苦日子,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仍然是一个用钱靠贷款、吃粮靠供给、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再这样下去,脚尧只能等死了!”老支书吴秀忠作为全村的当家人,不想再让村民挨饿受穷了。

“下山!”这是吴秀忠为村民想到的唯一出路,他多次向当地党委政府申请,批准脚尧村整体搬迁。

然而,当搬迁申请得到批准,19户113个村民即将搬迁的那一刻,大家却犹豫了:

“搬迁后住房怎么解决?”

“没有土地了怎么生活?”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搬迁后面临的现实难题敲打着吴秀忠。

是走,还是留?

苦思多日,吴秀忠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最终一致决定:不走了!

脚尧村去向何处?吴秀忠从如何“填饱肚子”破题。凭借地处雷公山腹地,常年云封雾锁、山寒水冷的实际,他决定带领村民从选择适合高寒山区种植优良稻谷品种寻找突破口。

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脚尧村引进粳型水稻品种,推广良种良法,人均生产粮食增至255公斤,人均收入增至143.69元,基本解决了有米下锅的问题。

吃饱饭后,脚尧村把目光移到“山”上,以短养长,先后发动群众发展金秋梨、茶叶、蔬菜等种植,大力发展养殖业。至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

留下来,也活过来的脚尧村随之收获了一系列荣誉:

1996至199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授予脚尧村“小康村”“红旗文明村”称号,1999年还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突围:一路通,百业兴

脚尧的产业逐年递增,给脚尧人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烦恼也随之而来。

由于没有通路,收获的水果、蔬菜只能靠村民肩挑背驮,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县城去卖。没有劳动力的村民还得花钱请人去卖,费时、费力,还费钱。

要想富,先修路。

1995年4月,吴秀忠和村委会主任吴秀祥召集群众开会,与大家一笔一笔算经济账,最后一致认为,只有修通出山公路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靠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要在苗岭主峰雷公山修筑11.8公里长的公路,难度无法想象。仅每公里4万方土石,就当时村里74个劳力,以每人每天掘进1立方米计算,都得要20年时间。

脚尧人等不起!

“买推土机来干!”吴秀忠揣着省委奖励给“红旗文明村”的15万元,踏上了北上列车赴河南郑州买推土机。

当推土机开到雷公山脚下时,更大的难题摆在了吴秀忠和村民们面前:推土机要到达预先指定位置,必经开上山势险峻的“猫鼻梁”,这谈何容易?

办法总比问题多。吴秀忠当即组织全村70多个劳动力,像蚂蚁搬大虫一样,用绳子拉、用肩膀扛、用双手推,经过两天的苦战,将7吨多重的推土机搬到预定施工位置。

脚尧人的努力得到了回应,省、州、县交通部门纷纷立项拨款支持脚尧村修路。历时8年,脚尧公路终于建成通车,结束了脚尧人靠双脚走出大山和肩挑背驮的历史。

一路通,百业兴。脚尧村一举实现路、电、电话、电视、水的“五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脚尧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脚尧村实现人均现金收入1.3万余元,创造了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的奇迹。

振兴:“靠山村”路越走越宽

吃山护山,尊重自然。

“脚尧的发展离不开山,依靠的是茶。”吴先锐是老支书吴秀忠的三儿子,年轻时跟着父亲干,2016年当选为脚尧村党支部书记,接过父亲的担子,带领村民接着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突出产业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并重,吴先锐带领村民利用现有耕地和荒山荒坡大力发展茶产业。2014年,吴先锐以“村党支部+村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成立了村级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由村“两委”引导,负责茶叶种植的技术、管护、销售,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增加村集体收入。

党组织引领加上新发展理念,将脚尧村带上了发展快车道。目前,仅45户202人的脚尧村建有茶园4000余亩,有茶叶公司3家,茶叶加工厂9家,茶叶年产值6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约2.4万元。产、加、销一体化,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专业村。

过上了小康生活,从“吃南瓜,吃蕨粑”的苦日子走过来的吴先炳用今年卖春茶收入的10多万元钱把家里的房间重新装修了一番。

“我家有三层楼共11个房间,准备开民宿。”吴先炳开民宿并非空想。

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脚尧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匡正湖成为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沿着前辈人走出的路子,要带着村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匡正湖给村里的发展新定位是打造“茶旅结合、特色养殖、绿色庄园”的现代特色农业观光区。

“脚尧村产业基础好,气候凉爽,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在县城买了房子,空着的房子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开办民宿。”曾经“三月还下雪,九月又飞霜”的天气劣势,在匡正湖看来成了脚尧村打造避暑村寨的优势。

夕阳西下,余晖中的脚尧村越发美了。

“你们下次再来脚尧,就可以住民宿,看脚尧的夜景了。”匡正湖高兴地向记者邀约。

短评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面对大山的阻隔、出行的艰难、贫困的煎熬,脚尧人的选择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不等不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用勤劳和智慧拔掉“穷根”,创造美好的生活。在战胜恶劣自然条件、摆脱贫困的长期艰苦实践中形成敢闯敢试、不屈不挠、苦干实干的“脚尧经验”。

“脚尧经验”与“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贵州精神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有无数的“脚尧村”和“脚尧人”,靠着“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肩负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只争朝夕干好每一天,定能干成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