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两棵黄桷树见证小镇变迁 2022年07月27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三伏天,坐在欧昌贵家的庭院,格外凉爽舒适。两棵从房里长出来的黄桷树枝繁叶茂,撑起了一片阴凉。

紧邻赤水河綦江水系上源的松坎河,是旧时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那些年,因航运发达,松坎镇被桐梓县老百姓称作“小上海”,这两棵古老的黄桷树见证了松坎镇的繁华兴衰。

“古树有多少岁,也没考究,但算起来也应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欧昌贵今年58岁,他的外公是老松坎人,活到90多岁去世,小的时候,外公时常给他说起古树的故事……

“我家这里过去是转角滩码头,每年上万只船经过,大多选择在此处停靠,船的缆绳便固定在树上。”欧昌贵说,在老松坎人的记忆中,这两棵黄桷树是当地流域安全的象征,发达的根系牢牢扎在泥土中,用身躯锁住泥土不流失,锁住堤岸不崩塌。

“一树横江,鸟宿江中,鱼游树上。”一条旧时流传许久的悬联,生动描绘了转角滩码头当年的风景。

“那些年,拴在这棵树上的运盐船比树叶还多。”今年86岁的胡金堂世代居住于此,说起松坎河的过去,如数家珍。“那时,来自上海的丝绸品、工艺品经四川顺着这条河进入贵州,船舶在此处停留,我们也看到了好多新鲜玩意,所以大家都说这里是‘小上海’。”胡金堂说,小时候,他和兄弟们常常站在这两棵树下,望着远方赶集的乡场,盼望妈妈带回好吃的糖果。

1989年,随着河道变迁,欧昌贵在转角滩码头所在地修了两栋房子,还特意给古树留出了生长空间。如今,两棵古树的高度已超过了他修建的小楼,树干最大处周长约5.2米,古树最初的两根分支中,大的一根周长约2.7米。

一到夏天,古树的枝丫便爬满了欧昌贵家的窗户,即使光线很暗,他也从不摘叶折枝。一年四季,古树掉叶子、落果子,他都不厌其烦地打扫。悉心照料下,古树不停地长出新枝,2017年,桐梓县人民政府为这两棵古树挂上“古大珍稀树木保护牌”予以保护。

转眼,欧昌贵与古树相伴了30多年,两棵古树亲历了古镇旧时的繁荣,也见证了松坎镇今天的生机。

因为川盐入黔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气候好、风景美,一到旺季,重庆四川来此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沿着松坎河看古镇发展”也成为松坎镇新的“待客之道”。欧昌贵家的两棵黄桷树也成了当地的新晋“网红”。抓住这个机遇,他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客栈。

“希望来看黄桷树的朋友们都能留下来,坐在树下,一起摆摆松坎的那些事儿。”欧昌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