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百里杜鹃 水绿山青 产兴业旺 2022年07月18日

村民在黄泥乡朝门村的稻田里插秧。 李华 摄

春茶采摘。 杨品益 摄

风景秀丽的移山水库。 李华 摄

花舍温泉。 李华 摄

彝山花谷小火车。 万静 摄

盛开的杜鹃花。 万静 摄

杨品益

砥砺奋进,风雨征程。

近年来,百里杜鹃不断在旅游发展、产业优化、生态建设等方面谋篇布局、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让水更绿、天更蓝、业更兴、民更富的生态发展新路。

■多点开花 构建全域旅游新体系

百里杜鹃管理区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发展文体产业,繁荣文体事业。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构建“花间阡陌·山水归程”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推动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杜鹃花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优秀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1年12月28日,聚焦百里杜鹃优势资源,构建花海富氧空气、花海避暑气候和花海医疗温泉3只代表性指数的“中国·百里杜鹃花海康养度假指数”发布,标志着毕节百里杜鹃“赏花游”之外的“乡村游、避暑游、康养游、研学游”等新形态旅游再次取得突破。

中国最美外景地、中国“杜鹃花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截至目前,百里杜鹃管理区先后荣获旅游类各项殊荣20余项。一张张“优质名片”的背后,是百里杜鹃围绕花、立足花而不局限于花,聚全区之力,以产业体系建设为主攻方向,推动温泉民宿集群化、医疗康养产业一体化、林业花卉产业商品化发展最有力的证明。

7月12日,“健康百里·清凉一夏”——2022年百里杜鹃“老街坊”回乡避暑季启动仪式在习习凉风中举行,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和篝火狂欢引爆夏日激情,拉开了百里杜鹃避暑旅游的大幕。

“第一次来到百里杜鹃的时候就是夏季,当时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第二天我就在这里买了避暑房,这已经是我第8年来百里杜鹃避暑了,百里杜鹃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如果说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让我选择在这里避暑,当地人民的热情和淳朴则让我爱上这里。”说起百里杜鹃避暑,来自四川宜宾的市民欧可萍赞不绝口。如今的百里杜鹃,能引来八方游客的除了春天的杜鹃花,还有夏季的清凉、秋季的闲适和冬季的康养。

平均海拔1650米,森林覆盖率近70%,年平均气温14.8℃,夏季平均气温19℃,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每立方米超过两万个。优渥的生态下,百里杜鹃紧盯避暑游客需求和期待,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旅游业态布局。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加上各类优惠政策,让前来避暑的游客在享受百里杜鹃清凉的同时,还拥有丰富美好的旅居体验。

“为让避暑游客拥有一个精彩的夏天,百里杜鹃策划了一系列‘老街坊’回乡避暑活动,该活动将持续到11月。今年,还为避暑游客们提供露营、采摘、养生、美食等特色体验项目,力求为更多的游客在百里杜鹃找到归属感。”百里杜鹃管理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景区到乡村、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旅游发展的变化让人们对百里杜鹃的印象不再只停留于花,山、水、人、村、景等资源的整合,让当地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既带给游客别样的体验,也让百里杜鹃旅游实现了从“观花”的单一观光游到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并重的转变,迈向“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模式。

两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乡、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甲级乡村旅游村寨、28个乙级乡村旅游村寨、4个标准级乡村旅游村寨、40家标准级乡村旅游客栈、65家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户,1.2万张床位、3.3万个餐位、2万个车位、700个温泉泡位……日渐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既是百里杜鹃过去几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也是百里杜鹃未来在旅游市场展现更多作为的自信和底气。

■坚持生态优先 提升环境质量

近年来,百里杜鹃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强力打好“五场标志性战役”,抓好“一场一草一园两区”“四河六库”保护,完成国储林一期项目造林1.2万余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1.4万亩,封山育林3.9万亩,不断厚植生态底色。

位于百里杜鹃管理区的米底河,激流飞湍,群山青翠。天空中不时传来空灵悠远的鸟鸣,清凉惬意的夏日美景引来各地游客打卡避暑。

“管与不管就是不一样,以前经常有村民把垃圾扔到河里,还会把家禽赶到河里洗澡。现在不一样了,河水清澈见底,河岸两侧绿意盎然,太美了。每天我都会到河边散散步。”凉井村村民高承从小在米底河畔长大,谈起米底河,他感慨万千。

河库巡查常态化,是百里杜鹃实现由“河长制”向“河常治”转变的一个途径。百里杜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协同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为目标,坚持以落实区、乡、村三级河库长制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狠抓措施落实,有效形成了河长负责、部门共治、社会参与的河库长制工作机制。如今,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提升,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美丽蓝图。

据了解,米底河属于乌江水系三级支流,发源于杜鹃山麓,流经凉井村。每天巡河一小时,对于凉井村党支部书记刘江来说,早已成为习惯。作为村级河长,只有每天巡过河他心里才踏实。“我每天都要开展一次巡河,主要是查看河面和河岸的保洁是否到位,并制止非法捕捞和下河游泳,还要排查是否有生活污水排放入河等情况。通过这些年的治理管护,米底河的变化很大,河道环境好了很多,河水清澈起来,空气也好起来了,水质十分干净。”刘江表示,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需要“管”的人越来越少,参与“管”的人越来越多。

全民共管共护的背后,是百里杜鹃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厚植生态底色的成果。

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再到大山反哺,九龙山国有林场的发展变迁是百里杜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

位于百里杜鹃管理区百纳乡的九龙山,是该区的最高山,那里山地、丘陵、洼地交错分布,山峦重叠,沟谷纵横。自古以来,百纳乡便有“九龙胜地、商贾之乡”的美称,其中九龙指的便是九龙山。九龙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是百里杜鹃管理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绵延的九龙山中,有一个1.4万余亩的林场——九龙山国有林场。

20世纪80年代,九龙山毁林垦荒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60%左右,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恶化,以及因此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如今,通过一代代护林员们的努力,九龙山再次焕发出昔日的生机。94.5%的森林覆盖率不仅让附近村落的人们不再遭受雨季“洪涝噩梦”的困扰,厚实的生态底子还为林场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立足传统农业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近日,走进戛木管理区大堰村香菇基地,一座座大棚整齐伫立在青山绿树间,一排排菌棒次第排列,一阵阵菇香随风飘来。10余名务工人员正忙碌着将香菇菌棒卸车、分拣、上架。

位于百里杜鹃的大堰村围绕村级增收、农民致富目标,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企业技术、市场发展和农户人力资源优势,采取“党支部+企业+群众”的组织方式,助力香菇基地实现经营模式、经营规模、经营效益三个延伸。

百里杜鹃管理区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立足传统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长深厚”产业为主导,“短平快”产业为抓手,“长短结合”,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确保近有增收产业、远有可持续发展项目。

昔日的百里杜鹃,春来二三月,百里杜鹃红。而今的百里杜鹃,二三月间除了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还有贵如金的“明前茶”。百里杜鹃立足花中有茶、茶中能旅、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定位,引进优质茶叶品种,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茶产业种植。随着茶产业发展逐步成型,越来越多的就近务工机遇也应运而生。通过学习和培训,当地不少群众实现由“老农民”到采茶人的成功转型。

由于孩子年纪小,村民高发会无法外出务工。茶叶基地灵活自由的务工模式,让她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多了一份收入,“我们的茶青都是茶叶公司按标准统一收购,独芽50元一斤、一叶一芽25元一斤,多劳多得,我平时有空就来基地采茶,既可以打发时间,还能补贴家用。”

茶产业发展在带动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让当地人“一年两季,安于现状”的落后生产观念悄然发生改变。不少当地人通过学习和钻研,成了种茶、护茶、采茶和制茶的好手。2020年6月16日,在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梵净山杯”第九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中,凭借精心的准备和过硬的职业技能,红杜鹃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制茶师孟云从14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好成绩——斩获大赛第二名。从“老农民”到茶专家,孟云是百里杜鹃众多本土农技人才成长蜕变的一个缩影。

■搬出大山天地宽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今年53岁的姚洪成,是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高潮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得益于易地搬迁安置工程,姚洪成搬出了世代困居的大山,告别了恶劣的生活环境。现在,便捷的交通,完备的基础设施,让与姚洪成一样的搬迁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姚洪成说,他的老家地处偏远,生活方式粗糙,衣食住行简陋,交通条件落后。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到安置点,不仅房屋比以前安全美观了,房前屋后还干干净净,新置办的家电一应俱全。“以前在老家,哪里会想到能过上现在这种生活。现在出行方便了,家里缺什么东西上街去买也很方便,要安装宽带,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来上门安装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姚洪成笑得合不拢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百里杜鹃始终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干部群众携手、乡区部门并肩、社会各界协同,举全区之力、聚万众之心、集八方之援,以艰苦卓绝的努力,按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建成129.5公里通村公路、233.64公里组组通公路、286.65公里进寨路、149.8公里入户路;硬化农户院坝2333户,群众出行不再“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脚泥”;改造农村危房576户、整治透风漏雨住房492户,过去“屋外下大雨、屋头下小雨”的农房已经难得一见;实施易地搬迁工程,452户1889名群众“搬出大山天地宽”,“五个体系”建设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同时,不断强化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政策保障,持续施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防止群众因病致贫的政策举措;新建61个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7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水绿山青,产兴业旺则民富。百里杜鹃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征程中,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继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