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千年之变”书写精彩华章 2022年07月18日

(上接第1版)

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打响以农村“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及农村饮水安全“3+1”保障的“四场硬仗”,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闯出了贵州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

黔山秀水捷报频传。“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彻底解决1200万农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变了192万人的命运;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等,解决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危房改造等工程,330万户农村群众从“忧居”变成“优居”,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

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跃动的数字、今昔的巨变,见证了贵州的脱贫攻坚历程。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不再是“一穷二白”的“异域殊方”,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均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千年之变”。

如今,行走在贵州乡野,大地变了模样,山村焕发生机。一栋栋崭新的房屋焕发新颜,清澈的自来水通到房前屋后,生病就医更容易,孩子上学更便捷,农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走到哪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怎么能不高兴。”说起现在的生活,从江县秋新村80岁的老人滚计力竖起大拇指。

乡村振兴开新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盛夏,拥有全国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的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清凉的气候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重庆、成都等地客人前来避暑消夏,农家餐馆和旅店生意兴隆。

然而,30多年前的毕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曾被联合国专家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一场前无古人的反贫困试验。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赋予毕节“两新”使命: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围绕“两新”使命,乌蒙腹地的毕节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众志成城,力拔穷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毕节“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脱贫之后,乡村如何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第一站就专程来到毕节察看乡亲们脱贫后的实际情况。走进黔西市苗寨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亲切交谈,希望乡亲们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强调,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一年多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聚焦“3+1”保障等重点薄弱环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开新局,产业振兴是关键。过去的一年,贵州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农民增收。2021年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6元、增长10.4%。

今年初,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战略定位,为贵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精准有力支持。

牢记嘱托加油干,感恩奋进谱新篇。迈步新征程,贵州底气十足,全省上下正踔厉奋发,勇毅笃行,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大踏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