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优化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教学路径 2022年07月13日

■ 马英芹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法。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实践、课外实践、虚拟实践。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从教学筹划、教学实施与反馈、教学保障的路径来优化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筹划。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育人要求来谋划教学。一是处理好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思政课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转化。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教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明确思政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要求,知晓社会调研方法、报告撰写技巧、安全注意事项;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前的知识准备。二是结合地方特色、专业特点拟定实践教学方案。立足地方资源,根据不同年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及同一年级不同课程的实践要求,健全课内外实践、网络实践的教学方案、形式以及案例、指导用书,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可行性及亲和力。三是基于问题导向来确立实践教学主题。学生的实践需要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努力的方向。根据大学生身心状况、思想困惑、实践需要,分析学生在思政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转换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精心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内容,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新实践教学实施与反馈模式。借助多样化实践活动方式,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落实教学要求。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在“行—看—听—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了解国情民意,进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实践中。一是“行”。发动学生利用业余、周末时间勤工俭学;利用寒暑假参与“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投入到社会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中去,通过实际行动炼意志、增才干。二是“看”。引导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学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认识中国精神,自觉在实践活动中团结友善、勤勉自强、求是创新、爱国奉献。三是“听”。引导大学生主动深入人民群众当中,与人民群众交流,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倾听基层人民意愿,厚植人民情怀,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本领,立志在为人民利益的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四是“悟”。引导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真切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与伟大成就,以增强“四个自信”;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重大考验与挑战,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进而奋发有为、勇挑时代重担。另一方面,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监督、反思。教师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络实施实践课学习的监管,督促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养成实践自觉。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报会、成果展为活动平台,呈现实践教学业绩;通过表彰先进、总结反思,以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巩固实践育人效果。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多方协作以构建相应的教学长效机制。一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按照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整合校内外师资,充实师资队伍,打造优良师资。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提升专业教师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及实践教学能力;倡导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学生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锤炼思政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以形成思政课教学合力。二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供给。高校应从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和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岀发,团结课内外、校内外力量,充分利用班委会、校园社团、社会实践园、网络实践平台等,打造稳定、优质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基地。三是高校各部门的协同保障。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调动校内外各部门各方面积极性,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人员配置、经费投入、质量监控等规章制度;全面排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在组织管理中强弱项、补短板,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项目〔GZY-JG<2018>1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