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兴骥 李圳雨
贵阳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行动过程中,以“一圈两场三改”为抓手,坚持实施“融媒平台支撑、数字资源赋能、宣传文军服务、优质资源下沉、文化驿站建设、万场活动惠民”六大行动,坚持下好文化赋能“先手棋”,打好基层社会治理“主动仗”。积极打造特色化、高品质的居民生活空间,做好城市文化建设,优化城市“颜值”,承揽文化“内核”,提高贵阳城市品质。
把好党建引领“方向盘”,实现“三改”和社会治理模式“齐步走”
广泛接纳民众诉求,坚持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贵阳市始终坚持将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的过程作为锤炼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物居业融合力、强化群众参与力的过程,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党员带头支持、参与改造工作,充分依托网格化治理及一线群众作用,建立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模式。强化居民自治,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一方面通过微改造,推进文明标语、垃圾分类、执法进小区等内容进社区,提升空间品质,使“美景”与“美德”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是通过业委会、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平台,让广大居民参与解决小区实际问题,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服务社区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小区社会治理实现由“政府主导、小众参与”向“政府引导、多方共治”转变的华丽转身。
下好文化赋能“先手棋”,打造居民“三感”社区
乡愁与文化并存,留住城市历史记忆。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下足“绣花功夫”,通过“一街一策”的举措,除了对沿街路面、墙面和立面进行基础改造外,还结合街巷现有的文化特色、历史遗迹、特色餐饮等特点,打造具有人文景观和风貌特色的精品背街小巷,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特色文化”进楼道,营造社区“文化景观”。突出“文化景观”特点,注重精细改造。贵阳市在“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中坚持基础设施与精细化改造相结合,注重在细节处做文章。通过补齐短板,全面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增设停车位,拓展公共活动空间,安装电梯等惠民措施解决居民多年的生活困扰。积极打造特色生态文化长廊,大力推进“特色文化”进楼道工作,制定《楼道公约》,建设“有共识、有规范、有管理”的特色楼道,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内涵。
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推进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向公众开放。贵阳市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重点工作内容,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贵阳市在推进公共场馆资源开放工作中,制定了《贵阳市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文物景区和纪念馆。
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下沉。推进宣传文军服务进社区活动,充分整合挖掘既有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定期在社区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实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下沉延伸,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让广大市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文化生活配套服务。
依托融媒体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紧紧依托市级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打造“壹刻宝”融媒社区服务平台,整合和提升多个社区信息平台,以融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基层公共服务活动,重点以“15分钟生活圈”为场景、以“新闻+服务”为运营模式,紧紧围绕“一圈两场三改”所确定的“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服务方向,突出文体教卫等基层公共服务,以及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典型场景应用。
坚持文化“铸魂”,提升城市内涵与气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凝聚奋进新时代力量。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各类载体,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市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努力建设有温度的道德高地和精神家园,不断推动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强省会”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弘扬阳明文化,践行知行合一。积极推进阳明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展板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阳明文化进社区的相关成果,激励了广大市民参与社区文化提升与和谐美丽社区建设。
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历史文化与风情。着力打造汉湘街、市西路、四方河寨和青岩古镇等街区文化,以“微更新”“微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文化遗产保育活化,真正做到尊重历史,留下记忆,让“古”的典雅和“新”的美丽交相辉映。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带。重点围绕图云关红十字救护总队旧址、达德学校旧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乌江峡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带。把红色旅游纳入旅行社一日游等产品体系,重点拓展研学市场,积极建设国内一流的红色教育基地,支持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与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红色文化讲坛等活动。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