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44岁的王吉勇是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主任、省级民间河长。近年来,他带领工作团队重点关注省内的河湖环境保护情况,通过开展贵阳乐水行、海菜花课堂、“贵州河流日1+2行动”等活动,促成了水环境保护行动,构建了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渠道。
“人类要与自然有良性的互动,找到与自然相处最舒适的结合点,树立一种‘够用就好’的意识,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王吉勇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人类过多的干预及侵占自然资源有关。
城市黑臭水体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王吉勇团队定期到省内各地进行徒步沿河考察,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问题清单,监督治理工作,实时跟进问题处理进展,从根源上推动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建立有效机制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为了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王吉勇与团队联合贵州14个公益团队和大学社团,发起了“贵州河流日1+2行动”,倡议将每个月第三周星期六定为贵州河流日,号召市民在这一天拿出1小时巡护身边2公里河湖,参与贵州河湖保护。
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河流日1+2行动”共开展了40期活动,全省共计4.02万人次参与,累计投入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23万小时,涉及9个市州的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300多条河流(湖库),累计巡河里程11.80万公里,捡拾垃圾1.62万公斤,在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解决各类环境问题超过300个。已初步形成了全民参与贵州河湖保护的良性机制。
在王吉勇看来,群众也可以参与到环境监督的过程中,有时随手记录下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疑似污染问题,便能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群众发现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像黔仁生态这样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多方良性互动,共同努力消除污染源,推动环境改善。
“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秉持‘够用就好’的原则,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王吉勇说,人人都是环境守护者,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保护参与方式,只有身边的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大环境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