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仲夏时节,青秧满田。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欧又开始谋划来年的“种粮大计”了。
“现在种地很省心,我一个人就种了12亩。”望着一排排青葱的水稻秧苗,老欧眼里充满希望,“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一定要把它种好。”
老欧名叫欧炳德,是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村民,今年68岁。常年种地的他,皮肤早已被晒成古铜色,背也有些佝偻,但干起农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让老欧种地省心的原因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2020年,雨朵镇建设了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将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排洪沟、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让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来”。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让“粮田”变 “良田”,为粮食稳产增产和粮食安全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地为粮之本,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保卫好良田沃土,是实现丰收的基础。
眼下,正是水稻孕穗的关键时期,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双兴村村级“田长”肖兴龙时刻关注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全村土地的耕作情况。
“我们村有5300多亩农田,其中高标准农田400余亩。最近,稻田用水量大,水渠容易被杂草、淤泥堵塞,我没事就来转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农田,肖兴龙悉心呵护。
2019年起,西秀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探索建立“田长制”责任网格,对67.5万亩耕地发挥耕地管理、服务、保护职能作用,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加强耕地利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壮耕地的“根”,而促进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保护好耕地,则是守护耕地的“本”。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望谟县边饶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给当地村委会,明确管护主体,重点对田间道路、灌排系统等进行维护,维持机耕道路面平整畅通,水利设施运行正常,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良田配良策,建好更护好。全省各地用好耕地卫片监督、卫片执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田长制”等多种措施,采取党纪、政令、经济、法律和舆论监督等措施,构建党政同责、全民参与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让良田发挥长久效益。
“巴掌田”连片提质成良田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
相较于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和特点。
贵州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坝区耕地资源十分稀缺,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坝区优质耕地更显重要。
“青蛙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曾经,凤冈县进化镇大堰村的土地块头小,且四处分散,当地群众这样的形容再恰当不过。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大堰村将以往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的“巴掌田”“鸡窝地”变身宜机宜耕、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整片田”,既提高灌溉保证率、机械化作业水平,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没有灌溉设施的时候,水稻常规亩产在800斤左右,要是遇到洪涝旱灾灾害,会减产到300斤到400斤。”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工程师李政伟告诉记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旱能浇、涝能排,亩产还能提高到1000斤左右。
2021年以来,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贵州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形成高标准建、高标准管、高标准用的农田建设格局,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截至5月底,我省已建设高标准农田近95万亩,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良技课堂”助粮增效
“注意记录,这些数据都要传送到松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调度平台,必须精准。”6月中旬,雨水较多,松桃自治县普觉镇真旗屯社区党支部书记雷建军带领村合作社农机队员,在村口的高标准水稻生产示范基地里开展日常巡查工作。
普觉镇通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对接省、市、县等农技专家,开展农机实操培训与巡回农机指导服务。
良田配良技,增粮又增效。“要想玉米有个好收成,要注意攻苗、攻穗、攻粒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攻苗的关键时期,只有苗壮,才有丰收的希望。”前不久,在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金钟村举办的“田间课堂”上,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研究员胡朝凤给村民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
仓廪实,天下安。贵州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整合全省农业专家资源,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创业创新行动,把“良技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现场传农技、破难题,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截至5月,省农业农村厅共组织发动全省2万余名农技人员结合自身专业能力“揭榜挂帅”,确保348万亩大豆种植任务农技服务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压紧压实县级主体责任,督促县级倒排工期,加快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拓展资金投入渠道,提高投入标准,将新建亩均投入提高到3500元以上、改造提升提高到2000元以上,打造宜机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省农业农村厅农田管理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