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段源兴 通讯员 郑书彩)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兴仁市各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后服务,部分学校还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们感受“非遗”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让“非遗”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光彩。
在兴仁市大山小学舞蹈教室里,学生们身穿彝族服装,正认真学习“阿妹戚托”舞蹈动作。正在练习舞蹈的六年级学生周泽鑫告诉记者,小时候她经常看妈妈、外婆跳,节日时大家也会围着篝火一起跳,知道学校有这个社团后就报名参加了。
“阿妹戚托”是流传于兴仁市、晴隆县境内彝族聚居村寨的彝族民间舞蹈,汉语意为“姑娘出嫁”,于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们学好“阿妹戚托”,今年,大山小学聘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妹戚托”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杜传富在校授课。“舞蹈动作一共有12段,学生很感兴趣,我也很乐意教他们。”杜传富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有义务和责任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彝族文化。”
大山中学同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后延时服务。大山中学校长赵城介绍,学校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组建了15个社团,每天放学后学生就到社团参与相应的活动,“阿妹戚托”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练学生现在已经能整齐地跳好“阿妹戚托”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