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 2022年07月06日

■ 李桥兴 周猜

大规模面向数字物理空间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经济的拉动不仅体现在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拓展有效供给等方面,更体现在拉动内需和扩大消费等显现的积极作用。

面向数字物理空间开发的基础设施,既是生产投资也是生产消费。由于其投入的资金大和持续性强等特征而成为“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同时,投资主体将打破以往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方式,积极倡导民间资本参与,市场化的投资与产业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拉动新消费的可持续性。同时,既可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也能拓宽消费领域。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提供新的需求载体,特别是通过助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另一方面,重点领域本身也自带系列产业链,并且其强大的关联性也将衍生出众多的细分领域和更多的关联行业,从而拓展重点行业原有的产业链范围而扩大其投资消费领域,即推动消费升级并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消费的叠加倍增效应。

催生新型应用场景而增强消费动力。面向数字物理空间开发的基础设施的投用,将推动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官体验式消费服务不断涌现,从而激活更多的消费潜力。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群体性应用,会创造大量的新应用场景,更带动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快速增长。智慧商店、短视频电商和短视频直播等生活化、交互性、便捷性的新型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同时,其投用将推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而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云技术和VR/AR虚拟技术等的应用也催生了诸如“云课堂”、赛事直播、远程医疗、VR/AR旅游、VR看房、刷脸支付等虚实交融的沉浸式应用场景。

鉴于新型消费已经成为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需要把握面向数字物理空间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新型消费发展的积极作用。

把准消费新趋势并有利于发展重点领域的消费新业态。要有助于数字孪生试点和新型信息消费示范点的建设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可重点发展若干适应相关消费升级的新型信息产品领域,如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

紧扣消费新模式并加快推进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数字化升级。新基建在供给端要通过强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以有助于支持企业推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以及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服务和定制服务等。在需求端注重构建并强化与消费者的新型对接模式,例如,“无接触配送到家”可支持“B端”服务类企业加大对“C端”的配送服务;“线上超市”和“直播荐货”等生活服务企业可为消费者提供“见屏如面”的生活服务体验;直播电商和社区电商等新零售数字商务的新模式可支持相关企业扩大其网络销售的深度和广度等。

围绕“政企民”应用领域并加大其新型消费的场景挖掘。新型消费的模式设计、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等必须以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基于线上和线下充分融合挖掘新的应用场景。要围绕“政企民”三个领域加大场景挖掘并提升消费者体验,其具体表现为:在政务领域,新基建需以政府主导为推动力围绕交通、医疗和教育等重点领域开展公共数据的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在企业领域,需着眼于是否有助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以加快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民生领域,需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社区的生活新场景并着眼于布局具备国际化水准的文化、购物和餐饮等新型生活服务设施和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消费场景。

聚力于培育新载体以推动“两区一圈”的智能化改造。首先是数智街区的建设,即依托区域的文化特色、旅游美食和自然生态等资源以有助于规划并建设具有融合创新和凸显特色等特征的数智商业消费街区;其次是数智社区的建设,即着眼于完善和延伸有关医疗休闲、养老托幼和家政维修等便民服务的“互联网+”消费模式,从而打造数智社区的便民消费服务圈;第三是数智商圈的建设,即有利于引导商圈以拓展其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并增加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同步规划和建设以数据为核心的“互联网+”商圈,从而加快现有商圈向体验式、互动性和综合型的消费场所转型。

前瞻布局相关新型基础设施以紧盯“双碳”战略发展新需求。一方面是紧盯节能新型基础设施,包括:加强攻关高效节能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建设绿色5G和提高5G网络效率以实现5G网络的性能和节能双优;加强建设绿色数据中心,要求进一步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指标和推动数据中心采用节能技术模式等。另一方面是紧盯减排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推动5G网络基础设施与算力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建设;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即支持大型数据中心向生态资源丰富且承载能力强的西部转移并提升其算力水平等。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本文系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联合基金课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