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时值盛夏,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做好农作物夏季鼠害防治,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来说尤为重要。
6月25日,走进锦屏县三江镇乌坡村,10余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郁郁葱葱,一株株玉米和大豆长势喜人,微风吹来,绿油油的叶片随风摆动。
“我们今年的玉米长得好,一部分的功劳是鼠害防治效果好。从下种的时候,专家就来教我们怎么灭鼠,防止种子被老鼠偷吃。”村民王昌发为防止老鼠危害大豆玉米青苗,正在地里放置毒饵站灭鼠装置。
老鼠因为繁殖快、适应性强,常对农业生产造成灾害。据了解,贵州省常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在800万亩左右,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为主,如不及时组织防治,每年将会造成粮食损失约15万吨。
1984年起,贵州就针对鼠害问题专门成立了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9个市(州)植保植检站、40多个县(市、区)植保植检站200余名植保技术干部先后参加了全省农区鼠害研究大协作。
“老鼠不光糟蹋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还传播疾病,我们通过捕来的老鼠,测量它们的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观察怀孕情况等,全面了解老鼠的种类、习性、繁殖周期规律,来进行鼠患预报和防治。”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主持人杨再学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共捉鼠近万只,收集了大大小小20多种、100多只鼠类的标本。
为稳定粮食生产安全,“鼠口夺粮”保丰收,近年来,我省致力于鼠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推广使用毒饵站灭鼠技术、TBS灭鼠围栏技术,减少鼠药使用量,有效遏制农村鼠害蔓延的势头。
“这两种灭鼠技术目前是国际公认的无害化控鼠技术,具有易操作、防效好、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已在全省20余个县(市、区)推广应用,不仅有效灭鼠,还发挥了鼠情监测的作用。”杨再学表示,其原理是在保持原有生产结构与措施的前提下,不使用杀鼠剂和其他药物,利用鼠类沿障碍物边缘运动的行为特点,设置陷阱诱捕鼠类。
如今,贵州有农区鼠情监测点18个,系统监测点10个,农区灭鼠示范区50个,其中,全国灭鼠示范区4个、省级灭鼠示范区14个、市级灭鼠示范区32个。
2021年,全省农田鼠害发生面积797万亩,防治面积632.7万亩,防治率79.39%,农舍鼠害发生户数271万户,防治户数235.5万户。建立鼠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8个,完成毒饵站灭鼠核心示范面积47.47万亩;建立鼠药零投放灭鼠示范村18个,安装TBS围栏48个,完成TBS灭鼠核心示范面积2.61万亩。
1996年至2021年,全省累计农田鼠害防治面积15349.45万亩,年均防治面积590.36万亩,累计挽回粮食损失达193.53万吨,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2.63公斤。
从鼠害监测到鼠害防治、从科技攻关到人才培养、从技术创新到成果应用,贵州省农田鼠害防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保护贵州农业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增产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贵州的鼠密度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下降到如今的3%到5%,防治成效明显。”杨再学说,老鼠繁殖力极强,消灭不绝,鼠害防治永远在路上,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会一如既往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千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