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贵州省民宗委: 挖掘民族古籍资源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2年07月01日

杨通才

部分古籍图书。 (贵州省民宗委供图)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古籍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少数民族古籍,是民族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所在。近年来,贵州省民宗委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抓好民族古籍抢救保护,贵州省民宗委组织开展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共普查到少数民族古籍条目4万余条,为后续研究利用、创新转化等工作作铺垫。同时,制定《贵州省民族古籍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抢救散藏民间的民族古籍,“十二五”以来,已投入约800万元实施283个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项目,抢救保护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珍稀文献古籍。

抓好民族古籍工作,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十二五”以来,贵州省民宗委陆续举办了3期民族古籍修复培训班、15期民族古籍人才培训班,受训人员1300余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使民族古籍有人学、有人懂、有人抓。同时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在省内部分高校实施民汉双语预科项目,联合贵州民族大学单列招收20名彝汉双语本科生,并单列招收3名“彝文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方向”研究生。支持贵州民族大学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促进人才培养和古籍保护,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为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贵州省民宗委积极配合国家民委《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活动,拿出许多珍贵古籍原件参与巡展,有效宣传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同时,开展古籍善本再造、影印出版工作,使珍贵古籍“化身千百”,供更多的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阅读研究。先后开展少数民族古籍进校园、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社区、进图书馆等活动,增强群众文化认同。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民宗委启动了“汲古黔谭”学术研讨会,积极搭建学术交流研讨平台。先后以“民族古籍进高校”“清水江文书(锦屏文书)与地方社会”“水书习俗与殷商文化”等为主题,举办了七届学术研讨会。结集出版了《汲古黔谭》《水书习俗与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一批学术论文成果,“汲古黔谭”已成为贵州民族古籍学术特色品牌。还在高校、科研机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立9个民族古籍研究基地,拓展民族古籍研究,优化学术布局。

针对传统的五言体等民族古籍整理形式晦涩难懂的问题,贵州省民宗委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了《支格阿鲁王》《白话苗族古歌》等项目,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文本原意,促进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和创新发展。同时,初步建成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平台,录入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条目2万余条,推动形成少数民族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同时,注重汲取民族古籍智慧,组织拍摄古籍里的《苗绣文化密码》视频短片在贵州卫视第六频道《记忆贵州》播出,收到很好的反响。

贵州丰富的民族古籍资源,承载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汇聚重要的精神力量。在贵州各民族各地方的古籍里和现实中,随处可见的铜鼓、芦笙、建筑等,以及常见的龙、凤、牛、鱼、蝴蝶等纹样图案,形式虽有变化但图源、母题等核心元素相同或相似,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古籍资源和现实资源都有利于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过程,从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