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璐璐 江佳佳
石阡县聚凤乡枫香屯坝区内,一排排青葱的水稻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佳佳 摄
碧江区瓦屋乡司前坝区内,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进行转场作业。
通讯员 余余 摄
新 闻 提 示
近年来,铜仁市以“稳粮、扩油、增效”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稻油轮作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及推进撂荒地治理工作等,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
6月17日,骤雨初歇,沿着盘山公路驶入石阡县聚凤乡,青葱的玉米苗在风中舒展,套种的大豆在地里摇曳。“今年种了2亩多水稻,以前撂荒的土地全都利用起来了。”枫香屯坝区内,50岁的李才英正弯着腰移栽水稻秧苗,播种一年的希望。
“机器犁田,又快又省力。”李才英家住枫香屯村,过去由于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家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讨生活,没有劳动力,土地随之撂荒。为了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去年,聚凤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此外,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聚凤乡按照“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发展思路,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吸纳党员群众智慧,通过群众、村级组织、乡党委政府三级评议,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我们村水资源丰富,除了种水稻、油菜,还能养鱼。”经过多次讨论调研,枫香屯村最终确定以打造高产标准农田为示范,实行稻油轮作下的“稻+”模式,把撂荒地变为致富田,李才英说:“去年村里请来农技专家指导我们种植油菜,每亩地产量提高了近100公斤,今年大家都有信心把水稻种好,把鱼养好。”
地处武陵腹地的铜仁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土地资源十分珍贵,为全力推进撂荒地治理工作,铜仁市通过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减少存量、严格管控遏制增量等措施,对耕地撂荒情况逐村、逐组开展排查,并密织“责任网”,将撂荒地整治责任层层压实到县、到乡、到村、到户,通过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坚决消除土地撂荒现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为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铜仁市印发实施《铜仁市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施方案》,制定一揽子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创建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个,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28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50%。
今年,铜仁市以松桃自治县为试点,组建28个强村富民公司,发挥政府平台公司优势,建立政府、企业、群众联动经营模式,引进工商资本、投入项目资本、发展经营主体,推动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积聚集成,对水源条件较差、开发利用效益较低、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意愿不强的撂荒地,实行统一流转利用,推进乡村产业市场化转型。
根据撂荒土地性质,耕地坚决用于发展粮食油料生产,非耕地结合当地情况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铜仁市有效破解农村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和农户单打独斗风险高的难题,解决了撂荒地利用不彻底等问题。今年以来,28个强村富民公司盘活撂荒地4000余亩,盘活低效闲置资源1.8亿余元,一季度创造利润5300万元。
“撂荒耕地整治事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质量,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群策群力。”铜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采取有力措施,发动干群力量,加快消除撂荒地存量,并建立长效排查机制、整改台账,动态整改销号,实行动态清零,坚决遏制撂荒地增量,确保耕地全部种粮、产业加快发展。
印江刀坝镇
既要稳粮仓也要鼓腰包
本报讯 (记者 杨聪)近日,印江自治县刀坝镇组织党员干部、党建志愿服务队、村干部等200多人来到该镇全民村,走进镇党委书记陈磊艳领办的示范田,与当地村民一同耕田插秧。
现场党旗飘扬,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挽起裤腿,走下田坎,手把青禾,弯腰插秧,一个个干劲十足,一排排秧苗随风起舞,一幅和谐美丽乡村画卷在大山里铺展。
刀坝镇地处印江北部,毗邻松桃自治县甘龙镇,山多坡陡,土地零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为抓好粮食安全带来诸多挑战。
今年刀坝镇的目标是完成粮油种植面积4.67万亩,实现产量达1.1万吨以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能干部指挥群众干,而要干部带头做示范。”刀坝镇党委书记陈磊艳说,该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责任,要求镇党政领导班子每人领办300亩粮油示范点,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高质量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划分“责任田”,抓好“示范点”,不单是为了压实责任,督促和调度粮食生产,还要确保粮食增产增效。据介绍,该镇积极推广新技术,预计示范田每亩可增产10%以上,实现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该镇党员干部还深入田间,下沉一线,聚焦群众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形成党委政府牵头、村支部带头、党员干部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建志愿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力量,精准开展支农助农服务。
正在稻田里插秧的年轻党员陈波感触深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少干农活,而通过这次下田插秧,不仅让我们干农事、知农时、惜粮食,也让我们进一步融入群众,更加坚定了责任和使命。”
既要稳粮仓,也要鼓腰包。近年来,该镇还紧扣“1+3”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牧渔及果蔬等产业,实现了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发展,持续打响“中药之乡·生态刀坝”名片。陈磊艳说,该镇在高质量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将着力提高农业基础支撑、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口
培训到田间守好“米袋子”
本报讯 (记者 尹洁 通讯员 胡亮平)“现在政策好,种粮有补贴,农技专家服务到田间地头。”6月22日,江口县闵孝镇闵家场村,村民杨兴发与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行走在田间,看着长势良好的秧苗说,“种得好离不开今年政府发的‘泰优’牌优质谷种。”
为掌好春耕“方向舵”,保质保量完成春耕生产任务,闵孝镇在年初就召开了春耕备耕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推进会,因地制宜派发各村早稻种植任务。春耕以来,闵孝镇对撂荒耕地进行“地毯式”和“拉网式”摸排,积极引导农户流转撂荒地,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代耕代种,实现集约化经营,有效遏制农村土地撂荒,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
当下,正是移栽、插秧、管护的好时节,江口县民和镇农技专家、各村党员干部来到田间地头,积极开展“义务插秧促生产志愿服务在田间”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帮助村民种植水稻。
为切实增强撂荒土地排查整改工作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江口制定出台《关于中共江口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抓好撂荒耕地排查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中共江口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动员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参与撂荒耕地排查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等,加大对撂荒耕地排查整治工作,在春耕生产、夏收粮油、秋粮生产、农资储备调运、惠农惠民政策兑现等方面主动作为,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全县开展机耕、机插(播)、机收、机防面积达15.46万余亩,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培训186期次,培训农民18568人次。全县兑现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97.82万元,完成夏收粮油收获13.59万亩,粮油总产量2.709万吨,完成秋粮粮食种植面积16.16万亩。
碧江
种植机械化省时又省力
本报讯 (记者 刘煜妤)“秧箱升起、放秧时注意调整株距……”近日,在碧江区瓦屋乡司前坝区,农机手正在指导农户操作插秧机插秧。“有插秧机插秧,6亩地只需要半天工夫。”种植大户刘泽育对机械化插秧省时省力颇有感触,“过去依靠人力插秧,一天弯腰弓背,才插不过1亩地。”
司前坝区地势平坦,历来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但因整地、栽插、收割“三弯腰”,劳动强度较高、人工成本高、农户缺乏技术等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
2014年,为了让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碧江区着力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农机设备进入农家。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刘泽育花费2000元购买了第一台旋耕机,作为村里第一批购买旋耕机并掌握操作技能的他,也成了村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带头人。
犁田有了“好帮手”,播种、收割也不能滞后。该区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得到有效发展,农户种地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该区利用涉农资金购置大小型收割机10台农用机械,下放至各乡镇,并进行相关农机培训。
近年来,当地农户不仅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大中型农机具和各种先进农机具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碧江区粮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25%,水稻作物生产耕、播、管、收机械已达5800台(套),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2台、拖拉机24台(套)、农用无人植保飞行器5台、水稻插秧机15台,水稻全自动流水播种育苗生产线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