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聂建云 胡耀元
头戴一顶草编遮阳帽,双脚沾满泥土,豆大的汗珠不停流淌,满是老茧的粗糙双手干起活来毫不懈怠……初见李世瑶,他正麻利地同工人一起忙碌在山间,黝黑的皮肤映衬下,一副地道的农人模样,一看便知是一个干农活的“老把式”。很少有人想到,他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博士。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天生湖景区的山巅之上,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坐落于此。作为合作社理事长,37岁的李世瑶在此奋斗已有6年时光。在典型的山地冷凉气候中潜心钻研,他创造了一个四季瓜果飘香的“幸福园”。而“农民”与“博士”身份的双重叠加,正是李世瑶在求学路上不断拓宽眼界,继而励志改变家乡的初心使然。
作为从中箐村走出去的山里人,顶着“高材生”光环的李世瑶,2016年博士毕业时本有很多条件优越的选择,但多年从事农业学习研究的他,在对比中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家乡农业与其他富裕地区的巨大差距。
“六盘水因地形、海拔、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农业发展存在瓶颈,要有突破、有发展,就必须在种植研究上多下功夫,实地培育出适合当地的品种和农业种植模式。”李世瑶坦言,要改变家乡农业的困境,选育优良品种、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模式势在必行。
怀抱热忱回乡,带着“改变家乡普遍全年只种植一季单一作物现状”的目标,李世瑶在中箐村流转土地、引进多个品种,开展“夏玉米+冬小麦”的轮作种植实验,致力于增加种植收入。
连年攻关,在数十个品种中优中选优,鲜食玉米、籽粒玉米、西农979、郑麦7698等品种不断适地化发展,李世瑶逐渐筛选出更适宜当地、更有市场潜力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不断引领着当地农业种植发展的方向。
不仅如此,李世瑶更瞄准有效带动群众增收的方向,在基地逐年投资建起了51个种植大棚,开展短平快经济作物种植,引进草莓、西瓜、蔬菜等品种数十个,并不断发挥专业优势优化选育,培育出了四季草莓,以“西瓜+草莓”的轮作,将基地建成四季有果的采摘基地。
李世瑶无偿将种植技术教给当地群众,把收益的25%作为分红金,让基地参与务工的人员在获得务工工资的同时,以务工量入股分红,既增加大家的收入,更激发了村民参与家乡发展的积极性。
如今,李世瑶的种植基地已从创业试验田发展成了集示范种植、科研、销售、旅游、育苗于一体的圆梦示范田。随着农村路网的不断便利,从六盘水市区到基地的路程只需10多分钟,四季不断的瓜果香吸引着一波波游客前来,共绘这里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