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通讯员 陈墨
“我们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突破了一万五,很多人家都开着小车去上班。”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布依族老支书黄定品说,这是楼纳村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证明。
“我一年的收入可以在城里买一套房。”依托乡村旅游,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苗族妇女吴定珍带领乡亲们靠“指尖技艺”致了富,言语中充满自豪。
楼纳村和鲤鱼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过的地方,也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年来发展巨变的一个缩影。自1982年5月1日正式成立以来,自治州沐浴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迎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300多万各族人民的梦想正一个个变成现实。
一
夏日烂漫,群山吐绿,兴义万峰林机场往来繁忙。从兴义飞往首都北京的航班,3个小时后便可到达。黔西南人民的这个飞天梦想,早在18年前就实现了。
40年来,在跨越山海的征程中,黔西南人民的公路梦、火车梦、高速梦、高铁梦等一个个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过去,群众北上贵阳、西出云南走古驿道,需三天三夜;南下“两广”走水路,七天七夜方能到达。山路弯弯、水路漫漫,走出大山成了一代代人的梦想。
自治州成立后,将“修路”作为改变生存发展条件的重要举措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带着群众加油干、接续干,干出了惊人的巨变。
铁路从无到有,1997年建成通车的南昆铁路,打通了南下出海的铁路大通道,结束了黔西南州不通铁路的历史;先后建成了晴兴、惠兴、汕昆等高速公路,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0公里,打通了东南西北出山的快速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
二
从晴隆县原三宝乡搬迁到县城“阿妹戚托”小镇,彝族姑娘柳卉卉非常满意现在的新生活,“我们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广场跳舞,都有收入。现在的生活好太多。”
过去,像柳卉卉这样的贫困群众大都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摆脱贫困,是黔西南人民苦苦求索的梦想。
建州以来,黔西南州始终把脱贫致富、共同富裕作为凝聚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的价值取向,加大对民族村镇、贫困村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经济发展。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围绕后续扶持“五大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五险一金”保障制度等,切实解决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全州33.85万人搬进城镇变成新市民,新市民子女就学率实现100%,新市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100%,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实现了1人以上就业。
坚决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状况。全力攻坚四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组组通”硬化路4696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000多个,解决240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力攻坚“安全用电”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村村通”通讯工程,全州行政村通光纤率达到100%,全州近2000所学校接通宽带。
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支撑。扎实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发展,促进了薏仁米等十大扶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村,产业链项目覆盖到贫困户,带动了20多万人脱贫致富。
40年来,黔西南州累计减贫47.13万人。尤其“十三五”以来,在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的帮助支持下,黔西南州组建同心助攻团、知行协力队、百人护航战队、科技先遣队等,至2020年底,全州7个贫困县(市)顺利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3.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
三
40年前,黔西南州生产总值仅4.2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26元、156元,“小康”是一个遥远的梦想。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黔西南州农业发展历经一次次探索和变革,“坡改梯”工程、“顶坛模式”……闯出了“绝地逢生”之路,全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尤其2016年以来,自治州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建设“两江一河”立体生态经济带,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十大山地特色产业,创立了“普安红”茶叶、“兴仁薏仁米”等一批国字号农产品品牌,农业增加值增速连年保持6%以上,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
40年的精耕细作,黔西南州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元增加至12632元、年均增长11.9%。
黔西南州属贵州毕水兴能源富集区和国家西电东送基地,能矿资源富集,电力能源富足。自治州成立以来,全州逐步发展壮大煤、金、电三大工业产业,撑起了全州工业发展支柱。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用好用活作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试点、保留地方电网的机遇,实施“大电强网+大产业”战略,兴仁登高铝、义龙振华新材料、安龙生态载能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构建了以基础能源、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六大重点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
同时抢抓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建成了顶效南下水泥、聚鑫轧钢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材、冶金、化工、制药等产业初步形成。全州工产增加值由1982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21年385.62亿元,年均增长14.4%,踏上了新型工业化新起点。
四
“以前咂完一杆烟就可以走完兴义城,现在几天也走不完。”说起城市的变化,兴义市桔山街道70多岁的王光恒老人非常感慨。他说,建州时,州府所在地兴义只有街心花园方圆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地方,州内其他县城也多数只有一条街,大多数集镇只有几栋房。
40年来,黔西南州坚持州市共建,加快推进兴(义)兴(仁)安(龙)贞(丰)“一圈同城”,着力扶持普(安)晴(隆)册(亨)望(谟)“两翼齐飞”。
城市“长”大了,城镇“长”特了,乡村“长”美了。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已入列“全国美丽乡村”,每年接游客上百万人次;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阿妹戚托”小镇已升格为4A级景区等。至2021年,全州城镇化率提升到47.3%,各族人民的家园一天比一天美,向往的“城市梦”一天比一天圆。
此外,黔西南州还充分利用旅游、文化、气候等资源,实施大山地旅游发展战略,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在全国率先发布山地旅游标准体系,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引领了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到2021年,黔西南州三产增加值达717.99亿元,年均增长13.4%;生产总值达1506.37亿元,年均增长11.8%。全州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踏上“十四五”更加充满希望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