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刘蓝婴
6月初,走进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百余名村民头戴斗笠,冒雨抢抓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母本移栽,村民们相互配合,不一会儿,原本的空田就栽好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到处一片碧绿。
“为了保证种子的品质,秧苗的间距,母本与父本之间必须间隔大于或者等于1.6米,秧苗间隔30厘米,确保授粉率,才能保证出种率。”将秧苗转运到田里后,磨寨村制种水稻种植大户陈仁兴忙着指导村民移栽。
这几年,靠着种植制种水稻,陈仁兴家年收入不断提升,2021年,他种植的220亩水稻喜获丰收,收入10余万元。
“今年,我们主推种植的是‘又香优’品种,生产出的优质米可与泰国米媲美,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单价高,去年每斤的单价在8.5元至10.5元,有公司负责回收,可以放心种。”陈仁兴告诉记者,今年,县里还购买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为自家节省了3万余元的插秧季务工费。
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积温稳定。早在1976年就开始依托资源禀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被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今年3月,岑巩县再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近年来,岑巩县积极抢抓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战略机遇,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群众”的组织方式,大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巩固提升“国字号”产业效益,擦亮制种大县“金字招牌”。
2021年,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22万亩,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87.69%;生产种子700余万公斤,产值1.4亿元。目前,全县有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主体3家,落实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生产品种81个,涉及10个乡镇、1个街道71个村,有制种大户300余户、制种农户1.2万户。
每年秋收时节,流经岑巩县多个乡镇的龙江河两岸,处处都是金黄的稻穗,演绎着杂交水稻制种的变迁。随着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不断扩大,从种植、管护、采收都需要大量工人,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每年带动群众就业近35万人次,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家里没事做,就过来给他们栽秧,一天能挣100元。”磨寨村村民罗桂琴熟练地插着秧苗,言语间带着爽朗的笑声。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全县的杂交水稻制种规模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以后还要多学点知识,扩大种植规模,收入会更加可观。”谈起以后的发展规划,陈仁兴笑着说。
山乡沃野绘新景,乡村振兴正当时。“十四五”时期,岑巩县将以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为核心,深入挖掘产业优势,结合地区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天柱、锦屏、镇远、三穗、黎平、玉屏、江口等地区共同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到2025年实现共同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5万亩,形成新的地区经济效益增长点,用特色产业赋能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