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家园——呵护历史遗珍 赓续贵州文脉”为主题的沙龙现场,一场文化盛宴拉开帷幕,专家们面对面交流,研讨,以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为己任,共同推动贵州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保护好文化遗产
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范同寿(历史学研究员):
水有源,树有根。不知道过去就无法了解未来。要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现在,就必须知道它的过去。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历史上,贵州因为远离国家经济政治中心,世人对贵州的了解很少。但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丰富,还需要不断去发现、发掘、验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扩大宣传和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贵州还有很多的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多种多样的。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吴大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
红色文化不仅是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贵州凝聚各方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
贵州的红色资源具有其独特魅力,最为显著的就是以长征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正是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贵州红色旅游极高的精神文化特质,使贵州成为后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和基地。
总体来看,贵州红色资源具有多、广、特的优点,并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映衬、交相辉映、相伴而生,是贵州人民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宝贵财富。
那么,传承贵州红色基因有哪些路径?释放红色资源更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就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课程内容,讲解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革命故事。同时,把历史上的事件、英雄与当下的事迹结合起来,用党在贵州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引导贵州各族人民以革命先辈为明镜、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担当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历史责任。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多措并举传播红色文化,发挥导向引领,突出话语优势,用赋有时代感的鲜活表达,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挺拔灵魂。
必须重视民族村寨
公共空间的保护
李黔滨(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在民族村寨公共空间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公共空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公共空间为各种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提供场所,并显示出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形式。与城市公共空间不同,民族村寨公共空间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不受规划的制约和影响,更倾向于世代传递和集体自发实践,是民族文化空间的表达和延续。
民族村寨的公共空间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空间和存在空间,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社会的急速变迁给民族村寨公共空间带来双重影响,其结构运行方式均发生很大变化,村寨原有的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和人文背景发生变化。人们聚居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都会引发大量民族村寨公共空间的废弃和消失。
如何使公共空间散发活力?
民族村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公共空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是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积淀。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生存和延续,是摆在面前的时代责任。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公共空间的保留、保存,要维持原来的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对消失的公共空间,可提出再建的规划。
贵州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单晓刚(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贵州省的文化遗存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点多面广,文化保护空间与生态空间相融、多文化交织与共。对于贵州来说,多元的文化就体现在空间上和人文感受上。贵州偏居西南一隅,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共同构建了贵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形成特有的“贵州文化”。
但是贵州在构建文化保护体系上,面临着在观念、方法、路径上的难点和痛点。
如何保护?重点编制各层级保护规划,比如:通过《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战略性指导,编制《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协调全省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在《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指引下,对各类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等编制对应保护规划,提出保护要求等等。
遗产的里子与面子
刘兆丰(贵州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本土营造工作室主任、研究员):
这是贞丰的百年遗迹,从堡坎台基到建筑本体,真实保留了当年重要的文化信息以及百年来的历史刻痕。通过日常工作采集的图片,可以本体、空间、变迁、刻痕、叠影、场景、活力、态度、方法、废墟等关键词,串联起一整套逻辑思维,讲清楚遗产的内在力量与外部表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之美就是聚合于大大小小的人类集合单元城镇村上的历史价值之美,文化之美。而这一切基于对真实的认知和态度,包含历史流变的真实、文化的态度、历史与文化自身绵绵不绝的延续。负面清单是弃真造假、以假乱真、越俎代庖、媚上媚外、鸠占鹊巢、过度商业与过度包装。
美是归途,不是出发点。历史的真实、遗产的尊严与文化的内在力量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里子,我们的文化态度、认知方式塑造了它的面子。通过里子面子,才能塑造好贵州文化形象,讲好贵州故事。
乡土建筑影像中的
凝视与记录
王良范(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伦理学硕士点负责人):
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印刻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影展,是用影像的方式来展现古老的乡土建筑。通过对乡土建筑与人的关系进行凝视与记录,从而展现一座城、镇、村、街区的生活现实,激发人们欣赏、研究和利用乡土建筑的冲动,进一步打开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民族文化底蕴。沙龙会上,王良范从美学视角和人类学视角介绍了影像技艺。
贵州73座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昨天、今天、明天,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老照片刻着岁月的痕迹,散发一抹淡淡的乡愁,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过往。今天的主题是家园,这个题目非常好,因为家园是个体、是族群、是民族的栖息地,家园世界非常丰富,要把文化贯穿始终构建我们的生活,关注到小而美、小而精,让我们的文化活起来,我们的历史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