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问您是如何走上汉字音韵的研究之路的?
叶冬梅:过去被两广老家的方言乡音吸引,开始走上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最终在汉语音韵学领域生根发芽。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主要研究的是先秦汉语语音。对于我来说,那些躺在典籍里的汉字是无声的歌,是与古人的哲学对话。
记者:您认为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感受汉字的音韵之美?
叶冬梅:你会发现古人和今天的婴幼儿一样,‘f’这个音是很晚才出现的。学术上称为:古无轻唇音。事实上,在中国古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心中产生了情感,继而赋予这个情感一种肖似的声音用于表达交流,最后才落实到文字载体传递信息。
所以汉字的音韵和它的情感往往有着和谐之美,汉字的音韵中蕴藏着客观的自然与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自然与人文不能分开,这好像不同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并有着不同的语言声音一样。我始终认为声音是自由的,但发出声音的同时,意义对人的心灵同样产生了碰撞。
记者:在您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将您对汉字之美的感知传递给学生呢?
叶冬梅:我在贵阳学院开设有《诗经》课程,我认为大学生们在领略文学之美前,首先要穿越古今语言的密林;而针对研究生的教学则提升到先秦思想文化。在《诗经》课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们更加关注原始的词义、字音,通过对音和义的理解,找到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思想文化,再与同学们所研究的先秦哲学进行沟通。在扫除了语言的藩篱后,学生会很快进入古人的历史现场,古文献也会因此充满温度。
比如读者都很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这个叠音词,在起篇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下,首先听到了水鸟“关关”的声音,于是水天合一的自然场景徐徐走来,个体身处于这样的场景中身心必然美好而舒适,使得整首诗都被笼罩在“关关”这一清脆、美好、自然、和谐的声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