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不负“青山” 方得“金山” 2022年06月17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近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标志着贵州省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梵净山区域内拥有典型的武陵山系森林生态系统及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古老孑遗植物,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集中分布区,也是野生珙桐和水青冈的重要保存地。创建梵净山国家公园,对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处长江上游的贵州,山脉众多,地貌类型多样,地表组成物质及土壤类型复杂,四山八水以及南部的喀斯特丘陵,成就了贵州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贵州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样本”。目前,贵州已知生物物种24547种,兽类单位面积物种密度排名全国第三,物种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

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眼前的生态美景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百孔千疮。

2000余年朱砂开采历史,这里被誉为“中国汞都”“丹砂王国”。但因过度开采,万山汞尽城衰,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近年来,万山闯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2015年,万山区引进江西上饶吉阳集团,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原汞矿遗迹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性的整体连片开发利用,做到文化再现与文化重构并举,打造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通过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努力,如今,朱砂古镇被打造成为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研学培训、运动康养为一体,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性的全新文旅融合旅游景区,成为全国首例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生态转型的文旅融合旅游项目,实现了从“卖资源”向“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加速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化发展步伐。目前,朱砂古镇正全力冲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初夏时节,赤水河畔,郁郁葱葱,林海涛涛。

赤水河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2021年底,贵州省林业局印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赤水河流域绿色发展。计划提出,将在赤水河流域建设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基地,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多种措施,着力培育香樟、桢楠、鹅掌楸等乡土、珍贵树种,增强优质木材培育和自给能力。到2023年,赤水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将稳定在64%以上,流域内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十年来,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509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7%上升到62.12%,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幅全国第一。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695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22.75%,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累计治理石漠化1.3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减幅达43%,石漠化治理面积全国第一。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资建设模式,累计融资685亿元,放款314亿元,已高标准实施508万亩,融资放款金额和实施面积居全国第一。荔波茂兰、施秉云台山、赤水丹霞、铜仁梵净山先后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统计,2021年,贵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321个,林下经济实施主体达到1.75万个,带动302.8万农村人口月均增收1294元。

从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再到生态富起来,贵州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刻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定的绿色脚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环保感言】

我从1990年开始担任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江管理站护林员。32年来,我巡山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行为120多次,参与处理大大小小林业案件10多起,没收作案工具36把(个),救护野生动物50只,参与救火17次。所管辖的林区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很少发生盗砍滥伐等违法行为,森林覆盖率从78%增加到98%。

我吃雷公山的水长大的,不保护好雷公山的一草一木,今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能享受到好山好水好生态呀!(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江管理站护林员 李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