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以法护航 先行示范 2022年06月17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走在赤水河畔,水清岸绿、鹭鸟蹁跹,一派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今年4月6日,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赤水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进一步巩固赤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南岸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场所。为保护赤水河,我省建立赤水河流域省内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赤水河上游毕节市和下游遵义市开展赤水河流域水污染横向生态补偿,上游出境断面水质优于Ⅱ类水质标准,下游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资金;上游出境断面水质劣于Ⅱ类水质标准,上游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资金。

贵州还积极推动云贵川三省共护赤水河。2018年,贵州促成云贵川三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将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规定只要省际入境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即可获得补偿。

如今,三省共护赤水河,又进入一个历史新阶段:去年5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省份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7月1日在三省同步实施;去年9月23日,由民革中央和云贵川三省政协联合主办、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支持的2021年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在遵义市习水县召开,会上通过了《2021年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遵义共识》。

这是我省不断探索完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制度的一个生动实践。

2016年,贵州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今年2月15日,贵州在黔西市颁发全省第一张林业碳票。林业碳票是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将一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身份证”。贵州将持续探索以林业碳票作为贷款的可质押物,参与碳票存储、交易、融资等,推动碳票变现,让“碳票”真正变“钞票”。

5月7日,雷山县人民法院发出贵州首份《碳汇认购令》,责令滥伐林木的被告台江县人李某,向剑河县林业局缴纳用于生态修复的“碳汇”认购资金11385.6元。这一创新举措展示了司法的权威性、震慑力和影响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5月27日,荔波农商银行与荔波县尧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合同,向其发放贷款100万元。这是全省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让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生态建设,步履铿锵。2020年,贵州确定赤水市、大方县、江口县、雷山县、都匀市为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2021年,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完成产值超1600亿元,稳步向“十四五”2700亿目标迈进。

此外,贵州率先在全国创新实施单株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全省33个县的11192户百姓实现“卖空气”赚钱,户均增收1200余元,这是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最美诠释。

近年来,贵州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亮点纷呈: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设立“贵州生态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和幅度均居全国首位;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十三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降幅居全国前列,2021年绿色经济占比达45%;牵头建立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首创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4项重点任务,13个方面3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

【记者手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为多年从事生态报道的记者,我深感保护生态环境,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依靠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只有施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定能迎来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