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从1名员工到300多名员工,从几十平方米租借厂房到上万平方米自有厂房,从几万元产值到上亿元产值……一组组数据的变化,见证着20多年来贵阳白云中航紧固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中航)从“小车间”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惊艳跳跃。
在白云中航生产现场,切割声、冲压声、机器摩擦声渐次响起,一件件精密配件在智能化车间内下线、检测、装配。
生产忙、销售忙、运输忙……眼下,白云中航人上下一心,正朝着实现产值年增长20%的目标加快步伐。
企业成立之初,仅有一名员工、三台老旧设备、几十平方米的简易厂房。“1998年企业筹建,厂房都是租的,用石棉瓦搭的棚子,下雨时还经常漏雨。”白云中航总经理张耀辉告诉记者,当时市场上生产航空零部件的民营企业不多,能不能干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压力非常大。
“市场有需求,企业就有生机。在这样的信念下,企业逐步成长。”张耀辉说,航空装备制造领域大都是大批量、规模性订单,导致很多客户的小批量、定制化订单成本会很高,客户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也正好给企业未来发展一个偌大的市场空间。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要敢于开拓创新。2012年,张耀辉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市场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生产储备货架产品,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
“通过互联网销售平台,客户可以看到产品价格、种类、型号、库存等,改变原有电话、现场订货单一模式。”张耀辉说,创新的销售模式让企业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正轨。
创新的脚步不止。从2019年开始,白云中航围绕“专精特新”发力,研发出高强度抗剪型环槽铆钉、航空快卸螺栓组件等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持续创新和盈利能力。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改革创新才能赢得先机。”张耀辉表示,正如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把改革创新作为最强劲的动力”,白云中航一直在坚持创新驱动,发挥优势、创造优势,实现发展的突围突破。
过硬的品质才是市场的“敲门砖”,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研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工艺,如今白云中航的产品得到行业内的认可,产品销往国内百余家企业,涉足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包含铆钉、螺母、连接件、橡胶件、弹簧等几十个种类。
以科技创新支撑助推产品升级迭代,每年白云中航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数字化设备改造和产品研发创新,不断引进数字控制的设备逐步替换人工及普通机械式的设备,实现半自动或自动化的加工,达到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效果。
“目前,公司近400台(套)生产设备中,八成以上已实现数字化管理。”张耀辉说,企业同步进行“软硬件”提升,引进技术人才,采用“老带新”的方式,生产一线老师傅带年轻新人,做好工艺传承。
创新人才管理方式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企业与贵州理工学院等高校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员工能了解到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又让学生有实践基地。”张耀辉说,企业免费提供资金,支持在学历、职业技能等方面有提升诉求的员工进行深造,共享企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