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春英
近日,西南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暨2022年实验室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自2018年获批建设以来,该实验室围绕“喀斯特动植物的环境适应机制、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喀斯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三个方向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
立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该实验室开展了“施秉白云岩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研究项目。据了解,白云岩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施秉云台山是全球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的典型范例。该项目从科研角度证明了施秉云台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研究成果为施秉云台山获批世界自然遗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立足于服务粮食安全战略,该实验室开展了“水稻对亲本竞争和有害生物适应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该项目针对水稻对亲本竞争和对有害生物适应性的科学问题,长期开展水稻印记基因在种子发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水稻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适应性、以及褐飞虱生物型形成和致害性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开展褐飞虱绿色防控提供了遗传资源和理论基础。
立足于物种资源开发利用,该实验室开展了“特色杜鹃种质资源培育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研究。该项目以高山杜鹃等特色杜鹃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推广为目标,开展了种质资源收集、引种驯化、配套栽培、快速繁殖技术、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菌根真菌作用机制以及人工花期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解决了野生高山杜鹃繁殖难、远缘杂交胚胎败育、育种效率低、花期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立足于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实验室开展了“铁皮石斛附树近野生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石斛资源现状、仿野生栽培、次生代谢、生长发育调控、组织培养、有益内生菌等展开研究,解决了贵州铁皮石斛附树仿野生种植生产中面临的系列瓶颈。该项研究开创了铁皮石斛从大棚苗床到附树近野生生态栽培的新模式,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了以该技术培植出的铁皮石斛品质优越、绿色生态,引领了高品质石斛生态产品规模化发展。
“贵州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生物多样性丰富,二是生态环境脆弱。”西南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成员、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明介绍,以溶蚀、侵蚀和崩塌作用为动力的地质历史演变,让贵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目前贵州已知的生物物种有24547种,其中高等植物有9982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8.53%;有脊椎动物1053种,占全国总种数的16.34%;有大型真菌1166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31%。拥有黔金丝猴、黑叶猴、云豹、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同时,贵州又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规模最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又制约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就是实验室成立的目的。”唐明说。今后五年,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解决2至5个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繁育技术,建立1个喀斯特生物多样性数据库、1个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1个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育基地、1个生态定位观测站,开发2至3个生态产品并形成产业。通过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解决好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在喀斯特区域实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