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舞者巩中辉: 我与贵州有一种艺术契合 2022年06月10日

巩中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第二次见到巩中辉是在照壁山的后山剧场。为了准备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舞蹈学专业5月15日的毕业设计作品展,巩中辉一直在忙里忙外,甚至认真地收捡着场边的垃圾袋。

作为杨丽萍的麾下大将,巩中辉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曾任北京现代舞团执行艺术总监,现任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GGDC(嘎嘎舞团)以及PCDC(孔雀当代舞团)团长,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刘邦,虎年春晚的《土地之歌》等。而此前,我对巩中辉的印象是有些腼腆、朴实,他皮肤黝黑,说话时下巴离桌面不过几厘米距离,随着观点的表达轻微晃动着。换句话说:你能从这样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气息。

初识贵州有《山海经》的味道

巩中辉是江苏人,但自认为自己的艺术表达“很贵州”。这段经历源于当年在北京现代舞团遇到贵州籍舞蹈家高艳津子。

“哇,她身上自带贵州味道,那种原始、古朴和神秘就是《山海经》的味道,一个人神共处的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带着这样的想象,巩中辉先后于2007年、2009年来到贵州参加舞蹈比赛,在贵州卫视《武艺超群》节目中拿到第二名。在比赛期间看到高艳津子的母亲罗丽丽给贵州师范大学排的剧目,对于一个西部高校的舞台能够如此大胆、前卫,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在贵州采风,觉得这方眼前山水,就像武侠小说中高手修行的地方。“我之所以走上舞者的路,是因为小时候喜欢武术,当地歌舞团来招人的时候,以为可以学翻跟头才去的。所以初识贵州,我就有些认定能够在这里功力大涨。”巩中辉说。

2016年,巩中辉入职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把家安在了贵阳。2019年初,在学院的支持下,他与其他两位舞蹈教师何欢、袁敏,制作人莫依成立“嘎嘎舞团”,旨在将国际前卫的舞蹈语言与贵州文化相结合,其成员大多是贵州师范大学的老师与学生。

找准定位之后,巩中辉开始了在贵州的艺术探索。

用舞蹈表达贵州之美

“过去人们认为舞蹈是一种偏于图解式和抒情,但讲故事很难的艺术表现,所以更多以伴舞的形式出现,但其实隐藏在舞蹈肢体语言之下的内容非常丰富。”巩中辉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绘画、文学、音乐进入舞蹈的身体审美。这也是近年来,舞剧市场不断回暖,舞蹈类综艺节目频频出现,甚至有了《舞蹈风暴》这样好口碑节目的原因。

巩中辉认为,贵州有很多原生态的、民族的元素可以融入舞蹈之中,通过舞蹈艺术来展示“山地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的生态、文化,表达贵州之美,是值得钻研的方向。

2019年,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舞蹈学院毕业汇报演出中,一场名为《Miao》的现代舞舞剧展现了巩中辉的“后人类身体剧场”探索。巩中辉说,这部舞剧灵感来自靠古歌记录历史的苗族文化,表演中,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传承文化、描绘万物生灵。“《Miao》试图从苗族自古至今的生活方式中寻找到一个切入口,用后人类理论的视角审视当今的民族文化。”

2022年除夕,原生态情景表演节目《土地的歌》登上央视春晚,舞者们在非遗原生态的音乐中,展现着属于山、水、林、田、湖的独特生命力。巩中辉参与了“山”和“水”两个场景的表演。在开篇“山”场景中,一轮红日之下,巩中辉伴着音乐起舞,山的力量感在他的演绎下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你能够从巩中辉朴实的表达中,感觉到土地的厚重。”一位业界观众说。巩中辉则表示,自己在表达“山”“水”这个篇章的时候,感受到来自贵州山水的滋养。“我能感受到身体的那种喀斯特地貌,弯弯曲曲、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种身体感,这就是贵州的山水给我的。”

用艺术参与生态保护

“月光波动,天地琴弦,万物生长,如歌行板……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4月16日,在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节目中,巩中辉以舞者的身份与杨丽萍、周深首次同台演绎了《和光同春》。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主题曲。

强调自然以及自由的环境舞蹈,是当代舞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巩中辉就是其中的成熟创作者及表演者。采访中,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本《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说明这是最近正在读的书。“面对疫情、环境污染、战争等重重危机,人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往回寻找最初的生活意义,在艺术领域尤为如此。”于是,巩中辉喜欢把舞台放在户外,返璞归真,他认为艺术表达回归自然是一种趋势。

2018级的毕业作品《CHAN》就是这样一次户外剧场实践。随着密林中的大幕拉开,蛰伏于地下长达17年的蝉,待到羽化那一刻,成千上万只从地底下钻出来,遮天蔽日地飞舞,兴高采烈地鸣叫,只为这一夏高踞枝头栉风沐雨的吟唱。

从侗族音乐《蝉之歌》中抽取“蝉”这一昆虫的形象作为依托,以“蛰伏-破土-蝉鸣”这一生命演化现象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CHAN》的编舞老师,巩中辉认为,作品中的蝉是一个生态符号,“我们希望通过《CHAN》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美好的愿望,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礼赞,展示‘天人合一’的贵州生态智慧。”

文化学者、《贵州文库》总编纂顾久曾表示,在贵州,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和农民群众有着道家遵循自然、守雌不争,乐天知命、朴直和谐的精神特点。他们用自己的艰辛劳动,支撑了贵州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形成了与异文化和谐共处的基础,保存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而《CHAN》对于侗文化中的生态理念的提取正是如此。

于是,当《蝉之歌》和《尚重琵琶歌》在暮色中渐次响起,夏天的欢愉、生命的绽放以及少女们的浅吟低唱,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