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邹林
近年来,我国造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马尾松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丁贵杰和他的研究团队,坚持30多年,在马尾松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不同区域适应性推广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已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200多万亩,让绿色中国的底色更绿,丁贵杰也因此在贵州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2020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不忘初心 执著追求为山区服务
丁贵杰是内蒙古人,大学毕业后是在林业部白城林校工作,为什么后来会来到贵州,这缘于一位贵州林业研究的老专家传递的为国为民情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林木培育方面的专业研究人才奇缺,在此背景下,丁贵杰接到了国内著名的马尾松专家、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负责人周政贤的邀请,他希望丁贵杰能到贵州来攻读研究生并施展才华。
“当时贵州经济基础、交通出行、科研环境的条件都艰苦。”丁贵杰回忆起峥嵘岁月,贵州落后贫困状况亟待改变,周政贤告诉他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和先进技术,才能改变落后面貌。
正是在贵州农学院,有着像周政贤这样不畏艰辛的老专家鼓励,年轻的丁贵杰秉承着科技向善的理念、为民奉献的情怀,来到贵州,深情奉献山区。
贵州林木资源丰富以及特有的山地环境,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开展马尾松研究的舞台广阔,利用优势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价值、干事创业,能得到锻炼和磨砺。
从那时起,丁贵杰扎根贵州,坚守为民情怀,踏遍了贵州各地,全身心投入到贵州林业事业发展和建设中,不辱厚望让大地遍染绿色。
攻关难题 攀登科技成果高峰
30多年来,丁贵杰连续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解决马尾松良种选育、适地适树、栽培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合理轮伐期等多项技术难题,速生、丰产、适应广的马尾松长遍大江南北,构成一道道绿色风景线,在把贵州马尾松科研带向国内领先的同时,支撑了国家林业发展。
我国林木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育种水平比较薄弱、缺乏良好品种,同时缺少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导致林木生长缓慢,长期以来形成了大面积的马尾松低效林。
种质资源是选育良种、开展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为查清马尾松种质资源家底,丁贵杰和研究团队在贵州的深山老林里,普查和收集资源材料,开展林木良种选育试验。同时,针对不同培育目标,长期在全国各地开展包括各种栽培关键技术环节的科学试验。
30多年来,为解决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管、如何增产等科学和技术难题,他和团队脚踏实地、不断探索,解决了林业上的种质资源和栽培中许多“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多项国内研究空白,选育出速生、高抗的优良品种,性状表现优异,并攻克良种生产中一系列技术难题,使良种产量提高40%以上,保证了国家和贵州省马尾松良种供给问题。
为培育不同工业用途专用木料,他们创新立地分区、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方法,攻克不同培育目标理论和技术难题,形成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建筑材、纸浆材、高产脂等目标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和优化模式,使马尾松平均生产力提高15%~20%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坚持终于结出丰硕成果。他们的多项研究成果被列为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和贵州省重点推广项目,成果在全国11个省(市、区)推广,产生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全国、全省的生态建设和贮备林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丁贵杰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面向国家马尾松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丁贵杰和研究团队解决了不同培育目标的育种和栽培关键技术问题,为下一步马尾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保障。
续写精彩 瞄准产业技术前沿
“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是继续培育抗旱、耐低磷、高产脂、抗病虫等速生高抗优良品种;围绕国家贮备林工程建设的需要,将加强大径材和森林提质增效研究。”丁贵杰介绍,贵州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科创工作要努力办成包括种业振兴在内的“十件大事”,他和研究团队瞄准了新的研发方向。
近年来,马尾松产业发展迅速,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围绕国家和全省技术新需求,研究团队将朝着研制马尾松新品种、新技术目标努力奋进,助推产业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