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文福 通讯员 杨哲)干净整洁的道路、水清岸绿的河道、洋溢幸福的笑脸……农村“五治”正惠及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家家户户。
犀牛村是清镇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去年以来,犀牛村坚持党建引领,上下齐心协力,将“五治”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在“治房”上,犀牛村现有建房需求105户,针对群众建房需求量大,但无地可建的困难,村干部坚持做群众思想工作,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导向,将布局相对集中、基础设施完善的新中组选址为集中建房示范点,引导村民在试点集中建房。
在“治水”上,犀牛村根据本村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和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实际出发,提出“1个小池子+1根小管子”的污水分散处理模式。即在农户家中建一个污水处理池,并与污水管相连接,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指洗涤产生的污水)通过污水管流入处理池,在污水处理池中自然沉淀后就近还田入土。
在“治厕”上,村干部逐户走访,了解群众对实施改厕的意愿,并在桐林组举行农村“治厕”示范点启动仪式,动员条件成熟的农户率先改厕,以示范点户厕的建设内容为标准,让全村参与改厕的群众看得见标准,并能参照标准开展改厕。通过试点先行树立典型、打造样板示范带动、分类推进攻克难点,犀牛村村民参与厕所改造的积极性极高,目前,该村今年的改厕开工率达100%,完工率达70%。
在“治垃圾”上,犀牛村对湿垃圾分类提出“埋一点、沤一点、喂一点”三个一点法确保湿垃圾不出户、不出村,对建筑垃圾提出“平台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三个共享实现“变废为宝”,对可回收垃圾设立便民交易点,村民将可回收垃圾收集后,在此与废品收购商家定期开展集中交易,从中获得一定的废品回收收益,让垃圾分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在“治风”上,修订完善《犀牛村村规民约》,并成立红白理事会,接待村民对红白事宜咨询和报备,提前介入上门打招呼,将群众事交给群众管,走出一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治风”路径。同时,创新推出“两书一卡”,办红事签订红色承诺书,办白事签订白色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