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圣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贵州山多地少,如何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确保粮食供给,种子成为关键。
近年来,贵州省种业快速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我国农业发达省份相比,贵州种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粮食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培育更多优质绿色高效的良种,通过种业实现粮食长期稳定供给,同时满足人们对健康和高品质的食物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多样化的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凭空育出新品种。一是加快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利用,完善种质资源保存圃、资源库建设,提高种质资源保存条件,为种业研究打好种源基础。二是根据需求引进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并加大种源研究利用、试验示范与品种创新,培育适应贵州本地的优良品种。三是搭建种质资源研究平台,开展优异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研究,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为创制优良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四是促进种质资源共享,服务种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种质资源应有的作用。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攻关。作物品种应围绕地区发展需求,加大重点品种、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创新。一是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合省内外资源、技术和人才,开展科研大协作,针对水稻、玉米、马铃薯种业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培育优质高效的新品种,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品质和生态水平。二是做好特异优质品种升级改造。针对具有特色优势的粮食品种,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品种的优势,提高粮食品质,培育贵州粮食品牌。三是提高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和省内种业基地建设,根据需求建立相应的种植转基因植株基地,提高育种效率。
培育多元种业市场主体。需要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种业发展。一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立种业协同创新平台,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育种创新。发挥科研院所在新品种、新技术上的优势,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特长,实现新品种与生产市场的有机衔接。二是实施种企培养计划。加快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让优质企业承担科研攻关的任务,培养一批研发实力强劲的本土龙头种企。三是培养种业人才队伍。加大种业人才引进,聚集高端专业人才,在研究中培养更多的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种业发展需要在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适宜种业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侵权等行为,净化种业市场,激励种业主体不断创新。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行业管理队伍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和监督,确保种子、种苗等产品质量。三是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对基础研究和重点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科研单位和金融机构对接,扩大金融服务种业的覆盖面。四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遵从农业实际和科研规律出发,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种业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