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宇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我们立足实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下狠功夫,创新思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看着热气腾腾的糍粑加工车间,独山鄢家山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赵远盛信心满满。
该糍粑加工车间距离鄢家山社区约5公里,是该社区用好用活政策、资源,创新“飞地”模式、突破地域发展瓶颈建设运营的项目之一。
赵远盛介绍,鄢家山社区在中央、省、州及广州帮扶下,经过多年发展,社区内建起皮具加工厂、食用菌项目等多个产业,产业布局多元,成为群众就近增收重要渠道。但随着产业不断进驻,社区内可利用厂房、土地等资源日趋紧张。
为突破发展瓶颈,社区大胆提出“飞地”模式,跳出社区谋发展。
“通过‘飞地’模式,我们积极融入全县产业发展大局,利用833万元广州帮扶资金与麻万镇共建产业园,先后建成豇豆种植基地100亩、农产品深加工厂1个,在建海花草加工厂1个,在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同时,有效盘活征而未用土地、低效厂房等闲置资产。”赵远盛说,在共建产业园中,厂房固定资产归属社区,引进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搬迁群众在享受厂房租金分红的同时,可到企业务工,实现多重收益。
同时,社区十分重视产业选择与配套。100亩豇豆将于7月采收,在进行鲜货销售的同时,供应到产业园中的农产品深加工厂,实现一产向二、三产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数据显示,2021年,社区通过农产品加工车间、海花草加工厂租金共向社区居民分红32.52万元,覆盖210户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