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板上绿色发电、板下绿色种植,威宁么站镇将阳光变现延伸产业链—— 太阳出来就挣钱 2022年06月02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么站镇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项目基地里的蔬菜种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摄

初夏,雨后的大雾笼罩着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岔河村,铺设在跑马梁子山间的光伏板不时汇集了些许小水珠,顺势滚落到下方的草地上。光伏桩不远处,4月中旬移栽的菜苗已长出了四五片嫩叶。

板上绿色发电、板下绿色种植,光伏产业的实施为么站镇村民换了一种“靠天吃饭”的新门道。此前,当地人主要种植经济价值较低的土豆、荞麦和玉米,将阳光“变现”后,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最近气温开始上升,蔬菜的长势不错。再过一个多月,今年的第一季蔬菜就可以上市了。”岔河村党支部书记蔡永斌对记者说。

2016年,贵州首个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在么站镇开建,面积2200亩左右,光伏组件29万块,电站装机容量7万千瓦,总投资6.35亿元。

农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里,一块块光伏板向阳铺设。“威宁的光照条件非常好,全年光照时数在1400小时左右,绿色发电效益不错。”威宁能源公司么站农业光伏电站副站长祖茜说。

“我们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村民可以利用原来的土地进行种植,互不影响,一举两得。在搭建光伏阵列的过程中,我们也为村民免费修建了灌溉系统,解决农业缺水问题。”

2019年,么站镇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施扩容。第二期项目新增光伏组件102万块,面积5000多亩。除了么站镇岔河村、水塘村、五嘎村和红岩村外,项目用地还延伸到威宁自治县金斗镇的部分区域。

为便于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施工方调整了光伏板的架设高度,矮的一侧由项目一期的0.8米增至1.5米,高的一侧由2米增至3米,不断拓宽土地种植空间。

么站镇农光互补基地的蔬菜种植,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运作。除获得土地流转费外,村民还可在基地里务工。就岔河村而言,解决了60%农户的就业问题,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目前,基地主要种植莲花白、白萝卜、大白菜等蔬菜以及牧草,蔬菜广销省内和重庆、广西等地。当地海拔高气温低,每年3月开始种植,一年最多可种三季。

么站镇将项目基地里的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板块,每个板块错开种植时间。“所有区域如果都在同一时间段种蔬菜,一到采摘季就会忙不过来,市场风险也很大。”蔡永斌说。

望着基地里长势不错的嫩绿菜苗,蔬菜基地管理员李前三对今年的收成信心十足。“一般情况下,一窝普通大白菜重2公斤左右,青麻叶1.4公斤左右。去年,青麻叶在贵阳市场的价格为3元/公斤,普通大白菜1.6元/公斤,一个靠走价,一个靠走量。”

村民增收,鼓起来的还有村集体经济的腰包。“集体经济增加后,村里购买了垃圾车、垃圾箱和太阳能路灯,也修建了道路桥梁,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家共享农光互补项目的成效。”么站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杨简利说。

未来,么站镇将引进喜阴的高价值作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光伏板正下方的闲置区域,拓宽作物的品类,走多元化道路。同时,扩大牧草种植面积,种植养殖结合延长产业链。

“目前,么站镇正在着手建设自己的冷库,给村民们储存待售的蔬菜,不断增强大家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和底气。”杨简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