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庞博 周雅萌
5月27日下午2点,随着中午就餐小高峰的过去,捞沙巷里的炊烟逐渐散去。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捞沙巷,一条紧邻遵义会议会址的石板小巷,长度不足500米,却聚集了170多家小吃店,本地小吃、外来美食在此激烈“拼杀”。
“楼上有位,空调开放。”隐身于捞沙巷二楼的老亮砂锅门脸并不起眼,顺着窄窄的楼梯向上,一股鲜香飘来。
“老板,来碗砂锅粉,清汤。”
“要得,随便坐。”
“砰”的一声点燃灶火,奶白的骨头汤在砂锅里翻滚,烹煮着肉片、蔬菜、鹌鹑蛋、火腿肠。调料台前,红色小米辣、绿色葱花、白色蒜末等10多种调料让人食指大动。虽说端上桌的只是土砂锅一口,米皮、米线、苕粉,清汤、酸汤、红油,点单时心中默念各类排列组合,便已勾起肚中馋虫。
作为一家在捞沙巷开了30年的小吃店,老亮砂锅和德珍豆花面、肖二嬢米皮、钟太怪噜一样,是这条美食街上的“老字号”。
“这碗砂锅没啥秘诀,就是料实在。”放下手中煮粉的夹子,老板亮哥打开了话匣子。
成为砂锅粉店主前,亮哥是工厂工人。后来,亮哥自主创业,在捞沙巷租下共20平方米的两间门面,靠砂锅手艺在竞争激烈的老城美食江湖站稳脚跟。
“肉片、猪肝、榨菜……一碗砂锅粉需要20多种材料。”不怕麻烦,是做好一碗砂锅粉的关键。
早上8点开门,傍晚6点收摊,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小米辣、折耳根等配料一定要当天早晨现买现切。因此,老亮砂锅从清晨6点开始备料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小店的打拼岁月就是小巷的烟火底色。亮哥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期,老城大兴路夜市撤销,商户们自发聚集到捞沙巷,逐步形成了小吃一条街。小巷日渐繁华,人来人往间,老亮砂锅也立住了口碑,成为“捞沙味道”的固定班底,化作附近居民不可或缺的一碗想念。
时光流转,小店从临街20平方米变为二楼的200平方米,高峰期也可宽敞嗦粉,不必等位,更多客人寻味而来。
在捞沙巷之外开个分店?亮哥从未想过。比起经营者,亮哥自认更像一个手艺人。20多味食材若不能一一把关,他放不下心。
若要回忆自己的高光时刻,要数定居广州、深圳的客人专门托家人来打包一碗砂锅粉。“哎,这么远还能念着这一口,感觉就像给家人煮粉。”每当遇上这份认可,亮哥总是悄悄将激动藏在心里,并用坚决不收钱来表达心意。
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捞沙巷的喧嚣不如从前。但亮哥没有缩小粉店规模,一是还算能“敷”得走,二来,几家老店也算捞沙巷的“定海针”,不仅要喂饱大家的胃,也要稳住大家的心。
今年,老城街道推行“联铺长”加强基层自治能力,作为老大哥,亮哥主动请缨,担负起管理联络周边10来户商铺的责任,传递政策信息、收集纾困建议,遇纠纷积极调解,对消防卫生主动监管,“要让巷子变得更好,大家的生意做得更舒心、群众生活更便利。”
“30年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胜利。”亮哥说,这碗平凡的老砂锅粉,会如同这生活般一直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