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童年’其实是访问一个人的精神故乡,这不仅是因为童年决定一生,更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在《访问童年》中写道。
童年留下的痕迹,犹如人生之墙的涂鸦,静静存在,不可磨灭,在时光流逝中反复提醒我们那段一去不返的岁月。通往童年之路,本质上也是一条通向内心和自我之路。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27°黔地标读书会特别策划推出《童年是精神的原乡》线上主题分享会。一周之内,我编读了省内10位知名作家张麟、王剑平、末未、杨村、周树平、聂洁、代廷晴、王洒、田兴家、吴天威的童年故事,掩卷而思,脑海中对“村庄”和“读书”这两个词颇有感触。
杨村从小生长的展丰村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山腰台地上,村后是人头山,村前是延展的田野;来自遵义市余庆县的代廷晴,提起笔来总是不知不觉想到故乡的村庄,潘家山的花花草草,无一不深深印在她的脑子里;王剑平家的屋后是条大山沟,顺着沟边小道爬上大山垭口,下河、爬山、赶乡场,童年时的他与伙伴从不落单;生于黔北仁怀一个偏远山村里的王洒,那里的乡村小学和村庄,是他当之无愧的精神家园……想起村庄,他们的精神就回到了故乡。
受《青春之歌》启迪,张麟把自己想象成林道静,发誓一旦条件成熟,就学林道静离家出走;田兴家会在侄儿找他玩时,故意不理他,让侄儿带书来,心扉才愿意打开;末未小时候特别羡慕有零花钱可以买连环画的孩子;聂洁在二哥的书架找到《童年》和《在人间》,从此看书,成为她一生的爱好。
对周树平而言,童年时候的书籍太少太少,家里没有藏书,更没有注音版的书,他更多的精力,都花在叔叔为自己订的《小学生一日一句》杂志上。“从二年级到三年级,一天练习一个句子。每个月收到杂志,比父母一个月给我买一套新衣还令人开心。”
书写童年,所有的来稿都在往回追溯,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各异,但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成长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的童年都像一颗种子,在精神的原乡里,在书本的安宁中,顶破泥土,经风沐雨,从而各自绽放。
——陈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