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晓琳 通讯员 王飞林)5月22日,记者走进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板寨村,红七军板寨会师旧址、板寨会师陈列馆静静矗立,山清水秀的村落、错落有致的楼房、辛勤劳动的村民,展示着板寨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成果。
2021年以来,黔南州坚持健全党的领导体系,以项目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为驱动,高质量建设瓮安县下司社区、荔波县板寨村、罗甸县凤亭村3个红色村,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路子、作示范。
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扛牢政治责任。黔南州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动,专题听取试点建设情况,就项目承接、实施和建管用专门作出安排,指明工作方向。试点村所在县的县委书记包点亲自抓、组织部长定点具体抓、乡镇党委书记一线抓,推动各级力量沉下去、往前靠。
部门协同推进。州委组织部统筹发改、财政等19家州直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会议调度、实地指导、暗访督查的“三位一体”试点建设督导机制,坚持专人负责、专班推进,统筹整合资金5526.04万元支持试点建设,协调13家省州县国企结对定点帮扶试点村,积极动员民营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试点建设,通过出资金、出物资、帮项目等方式支持试点建设。
坚持项目建设驱动,打造美丽乡村。黔南州按照政府主导、省城乡规划院主要设计、群众全程参与的思路,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进产业发展、完善基层治理等重点,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多规合一”,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黔南州在试点村成立项目指挥部,对59个建设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每村同步配备乡村规划师、乡村营造师、乡村监督员、产业指导员、党建指导员“5人小分队”,集中力量抓实审批服务、技术指导、施工管理、资金监管等全链条管理,紧扣项目实施。并紧盯红色美丽乡村项目运营管护,建成项目交由村集体管理经营,采取“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方式推动资产变资金。
今年3月底,3个试点村所有项目全部完工,一批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让村庄换新颜。瓮安县下司社区建成的高坎子组、宋家湾组智能停车场对外开放,年收益10万元。
坚持组织建设驱动,筑牢战斗堡垒。黔南州不仅按照“双好双强”标准完成村支两委换届,还按照“1+2+N”帮扶体系,坚持省州联动,分别从省应急管理厅、州文旅局、州林业局等单位选派懂项目管理、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驻村,撬动帮扶部门资源支持村级发展。同时,完善“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构架,在试点村划分村民组网格34个,设立网格党小组17个,对群众进行精细化管理服务。深化“组管委”自治模式,探索推行“一寨一策一清单”,引导群众参与村庄发展和治理。2021年板寨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如今,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3个试点村实施党建引领、富民强村行动,搭建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平台,整合试点建设资源,乘势盘活“三资”,依托劳务合作社组织8340名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用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组织起来抓产业发展、抓村庄治理。2021年底,下司社区、板寨村、凤亭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52.14万元、94万元、34.37万元,同比增长均达300%以上。
坚持文化建设驱动,赓续红色血脉。黔南州3个试点村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要求,修缮猴场会议纪念碑、中共蛮瓦支部陈列馆、黎明关遗址等红色遗址6处。同时挖掘“猴场红军鞋的故事”“红七军联络员姚崇周”“投奔红军布依族青年姚吉安”“7户人家以生命财产为黄举平担保”等21个红色故事,编写《红军四过瓮安青少年读本》《红七军在荔波》《中共罗甸蛮瓦特别支部专辑》等文艺作品,深挖红色史实。
同时,通过本村选拔一批、部门选派一批等方式,把熟悉当地红色故事、有专业讲解能力的人选拔培养为讲解员,目前培养了能独立承担讲解任务的讲解员15名。如今,在3个试点村,红色教育蔚然成风。2021年以来,各地党员到试点村参观遗址遗迹、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的革命历史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达20.5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