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壮大。
经过培育发展,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向好、后劲力量增强”的态势,目前,全省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9户。
这些企业从以前的“小不点”蜕变为现在的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是贵州政府部门多年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培育的优异答卷,是企业寻求自我创新、自我突破的最佳注解。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小巨人”企业在中小企业群体中,在“左邻右舍”里,树立了榜样。
行业人士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是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优势的企业。它们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专注航空发动机、航天运载火箭等高端装备领域的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用创新梦想,踏上了“锻造”征程,通过对科研生产线进行智能改造,开创了国内“两个率先”。
——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航空锻造全过程数值模拟仿真,为工艺设计及锻造提供了理论数据依据,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实现了绿色锻造;
——率先在国内锻造行业实现了数字化过程控制,转变了研发生产模式,实现了精益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性能。
“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贵州按照这一原则,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形成梯度培育格局。
2021年底,为促进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贵州专门出台了《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实施方案》,旨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道路,努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工业实现大突破,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1月份,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积极作为,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作为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举措,制定出台系列支持措施,构建覆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形成了“全省一盘棋”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工作局面。
据悉,对新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按照每户10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按照每户6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不超过总投资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
融资“套餐”多。贵州统筹发挥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工业融资担保、中小企业信贷通等“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以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专精特新”培育、数字化改造等。坚持向上要力、向外借力、向内发力,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争资争项。
同时,支持金融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科技信贷服务等。支持贵州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专板,积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专板挂牌。
这种举措益处在于,将企业软实力与金融机构产品实施联动式创新,把企业软实力变为硬通货,技术流变为现金流。
人才培养方面,依托省内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专业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星光行动”,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育,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此外,我省充分发挥产销对接活动的平台作用,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专业化生产合作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引导产业链“链主”与重点“小巨人”企业定期进行供需对接,加强协作配套。
唯创新者强。目前,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4.85%。累计发明专利1258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57个,累计7家企业上市。30余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30余项核心技术补充了行业短板。
中小企业唯有创新,在“专精特新”道路上闯出一条新路来,才能破茧成蝶,赢得未来。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