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伍国勇(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常务副主任): 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2年05月25日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活创新汇聚人才,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贵州未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鼓励人才“走出去”,开拓发展视野。培养创新拔尖高素质人才,“走出去”是关键。支持更多教师“走出去”,开展短期交流访学和挂职锻炼,进而培养有见识、学识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支持更多学生走出去,享有外部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成才,回报贵州发展。当前,贵州高等教育在支持教师、学生“走出去”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包括“交换生”“访问学者”“教师挂职”等方式,与欧洲、美洲、亚洲、东南亚等国外高水平大学,以及国内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港澳台地区、台湾地区知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合作关系,但相对于高质量发展需要来说,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都还有更多拓展空间。

争取人才“请进来”,打造聚才高地。积极开展与外部高校合作,把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请进来”。其次是借助东西协作政策导向,加强引智平台建设,探索人才“身东智黔”的制度设计。近年来,贵州部分高校探索并施行了人才岗位聘用制,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贵州人才博览会等高端平台,越来越发挥了全球性“聚才”功能,为贵州外树形象、内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建设了两批共8家新型特色高端智库,激活了全省智库资源,带动吸引了全国高层次人才服务贵州。今后,可进一步联合外部力量,共同建设国家级教育平台、科研创新创业平台、新型特色智库等高端平台,推动智力资本向“贵州集聚”,带动培养更多贵州本土高素质人才。

引导人才“沉下去”,融入基层实践。当前,贵州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更多博士、青年教师、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沉下去”,到农村、基层、企业、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创新创业。贵州大学坚持扎根贵州大地办学,获教育部点赞过的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以及围绕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专家+产业”模式,整合全校资源,组建12个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专班。涌现出一个个接地气的专家教授以及博士生团队活跃在黔中乡野,就是“把双脚踏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际案例。

支持人才“站起来”,培育创新队伍。要分类建立导向鲜明、各有侧重的评价体系,从各方面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贵州部分高校将教师基层实践、调查报告、智库成果等也作为职称晋升条件和人才评价标准,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贵州处于高原地区,地理条件艰苦,人才评价尤其应注重向青年人才、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产业企业界人才、落实有关重大发展战略、在积极抗疫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显担当的人才倾斜,支持具有基层经验、创新实践、担当精神的人才“站起来”,加快培育新时代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队伍。

立足“十四五”,贵州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要深入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主战略”“主定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战略性、系统性、紧迫性为指引,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加强管理人员、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人才自立是科技自立的根本,要多从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加强大学生选调培训和村官培训,更多聚焦于主战略和主定位,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领导能力培训,帮助他们成为农村致富领头羊。同时,持续通过派遣科技特派员、高校教师挂职干部、优秀研究生实习生等渠道支持贵州发展。

加快培育学术创业者,突出培养系统性创新创业人才。在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新经济时代,学术创业作为科技成果转移和带动地方发展的有效路径,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离岗创业人员创新创业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多样化的校际、校企、校地与国际合作育人机制,注重学生的发展机会识别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抓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专项人才培养。当前,贵州发展新旧动能转化在产业转移、税收、土地、物流等系统上发生了改变,但在培育挖掘有利于新旧动能转移转化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方面还需要专门措施,对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创意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潜在领军人才需要加大力度专门培养。

优化用人环境。立足贵州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优先的人才政策环境,强化用人导向,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的舒适度和获得感,推动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留学生等海归人才到贵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