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傅迎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执行秘书长): 努力实现旅游产业突围 2022年05月25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核心主题。省委、省政府在总目标下对未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谋篇布局,是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纵观国际,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复杂多变,疫情危机渗透到旅游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方面,在众多受影响的领域中,旅游业首当其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旅行社、客运、酒店、餐饮、景区等产业链主要素受损严重。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旅游复苏的风险变数增加,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持续性,同时要坚定必胜信心。

我们应在国家疫情防控政策法规指引下,研究对策、把握时机、蓄势待发。从规律而言,复苏—调整—振兴—高质量发展,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业运行的走势,是一个历史过程。从目前形势看,短期内全面恢复国内游市场难以做到,但省内游、低风险区跨省游会递进式流动,以散客为主逐步扩展到团队游的内循环旅游也是规律。调整是在疫情应对背景下,改革调整旅游业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部分,包括思想、方法、政策、制度、模式等等,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层面作出的系统性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部署是最好的遵循,把这些政策举措一项项落实到位,旅游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就能实现。

抓数据。数据是决策的依据。疫情危机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数据,旅游产业链受损细分数据,供应链危机导致各类旅游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的数据,员工转行、失业的数据等等,直接攸关企业生存,如果及时掌握并加以分析,就可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抓案例。案例是决策的重要参考,善用案例是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应该掌握疫情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如业态结构、运营方式、管理能力不能应变市场而淘汰出局的案例;逆势而生新业态、新项目、新产品、新模式、新市场,比如山地+民宿、露营、桥旅、康养、亲子、微旅等等,每一个都有典型案例,从中能够找到疫中疫后旅游供需变化的规律,有利于调整对策。

抓品牌。品牌的力量是强大的,在疫情环境下更能显示出号召力。“黄金十年”里,贵州从山地资源大省走向山地旅游大省,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打造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暨户外运动大会等有含金量的旅游品牌,其立意定位、运作模式以及推动旅游产业化的经验成果,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引领性,构建起了贵州旅游独特的品牌价值。进入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我们应持续放大品牌效应。守住价值底线为创新扩展空间,守住特色底线为产业注入内涵,守住品牌底线衍生更多旅游品牌。

坚持走生态文明引领旅游业发展之路。疫情给旅游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反思,旅游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更加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旅游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贵州拥有“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品牌,更应率先垂范。与其他领域相比,旅游业有跨行业的整合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我省应制定对应的可持续目标实施计划,比如:旅游产业带动就业,旅游目的地综合管理,开发高质量的旅游消费品,制定生态旅游目的地规范和生态旅游景区标准,保护山地、河流、森林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山地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等,并同步制定具体的指标考核体系。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制定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景区和零排放旅游景区试点,把这类景区建设成未来最时尚、最受追捧的生态旅游消费品,建设成旅游环境教育、研学和科普基地,形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贵州成果。

打造贵州山地特色“路游”体系。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交通路网格局,为旅游产业链快速成长提供了极大支撑。正是交通之于旅游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在为交通旅游点赞和看到它巨大潜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其在“融合”上存在的“短板”和“痛点”,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合理的挖掘利用,打造贵州特色的“路游”体系是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起点实施高速服务区旅游化升级,在重点交通线和城市节点,按照“服务区经济”和“休闲目的地”概念建设、改造购物、餐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集成式服务区综合体;加快我省汽车营地规划布局,借鉴国际先进的汽车营地开发理念,制定营地安全和服务标准;采用交通、旅游、地方三方资源整合模式,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牵引和目的地价值的新业态大项目。随着高速交通的快速发展,我省是当之无愧的桥梁大省,桥旅资源的价值及开发潜力极为可观,完全有条件建成世界级桥旅新业态。建议有关部门建立专业性交旅规划融合机制,从桥梁设计和用地规划开始融入旅游概念,因桥因地制宜注入旅游服务要素,开发出桥上观景、桥下观桥,以观光、运动、休闲、度假业态为支撑的桥旅主题景区、大型旅游度假区,形成山地特色桥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