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铁牛”田间奏欢歌 ——农机作业助力凤冈农业现代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2022年05月23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刘蓝婴

放鸭子、捡田螺、摘水果……5月中旬本是农业生产的繁忙期,而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村民朱德毅却很悠闲。

吃过午饭,朱德毅开着轿车沿平整的村道,带着记者前往秧苗田。路边“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语十分醒目。

“好几天没来看,这个秧苗长得更好了。这些秧苗都是镇里的农机具栽种的,再过段时间就可以移栽。”看完秧苗,朱德毅又开着车,去看他养的鸭子,“现在种地不用操心,从耕地到育秧到移栽、收割都是用农机具。”

朱德毅的这份悠闲,得益于凤冈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举措。

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的凤冈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农村耕地土地分散,地块形状各异,农业生产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不高,播种收割、施肥打药、产品运输等每个生产环节都全靠人力。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近年来,凤冈县大力推广各类农机具,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素有凤冈县“小鱼米之乡”的进化镇土壤肥沃,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全镇耕地面积78145亩,水稻种植面积近3万亩,是凤冈水稻种植大镇,出产的“临江牌”优质大米畅销全国。但在2009年,家乡田地出现了缺人耕作的局面,原本在外务工的朱德毅毅然返回家乡,重新拿起了农具,并在当地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流转了村里百余亩田地,开始种植水稻,并在后续发展中逐步购入了旋耕机、水稻收割机等农具。

“以前,光是整田和育苗环节,就需要半个多月。今年,县里统一购买社会化服务,免费提供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插秧,我们只需准备谷种和沙土就行,整田和育秧两三天就可以搞定。”朱德毅说,机械化作业比常规种植亩均增产10%左右。

依托政策扶持和科技赋能,目前,朱德毅已在全镇流转土地500余亩,拥有各类农机30多台,正是这些“得力干将”让他成为了进化镇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和农机拥有大户,而他以前使用的木犁、磨耙、斗房等老农具,早已进了村里的农耕博物馆。

“2014年,我开起了农家乐,我们种出的稻谷除了自销外,大多卖给来农家乐吃饭的客人。新米上市时,每斤能卖10元至15元。”依靠“稻—烟”轮作,朱德毅每年轻松入账百万元。

老农具“退休”,新农具“上岗”。大型旋耕机阡陌驰骋、水稻育秧播种机轰鸣作响、起垄覆膜一体机来回穿梭……这几年,在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各式各样的新农具,陆续走进凤冈农村,耕牛变“铁牛”,轰隆隆的农机声奏出动人的农耕“交响曲”。

截至目前,凤冈县共有农机总动力达40.2万千瓦,有各类农业机械19528台。全县通过以地定机、以业定机、以量定机,组织成立农机服务大队1个、中队14个、分队67个,覆盖全县14个镇(街道)的66个行政村及社区。

为让更多新农具驶入千家万户,凤冈县还对一些基本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在一定农田区域内,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零散、异形、坡度较大的田块进行“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改造,并完善田间道路及配套水系,使农田适宜农机作业。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秧苗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并组织全县做好稻田翻犁准备工作和农机手技术安全培训,充分利用时间差,打好全县农机具的统筹调度,抢抓进度,不误农时,确保粮食生产有序。”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村发展中心主任贺永波说,凤冈县正筹备在全县成立一个农机总社、各个镇(街道)成立农机分社,并通过政策补助,提升农机拥有量,提高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率,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