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解近愁 谋远景 促振兴 ——毕节市人防办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记事 2022年05月23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华炳 何宣平

“作为毕节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干龙滩社区具备天然禀赋:距市中心1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社区及周边有秦天真、熊蕴竹同志避难场所,红二、六军团‘扩红’征兵点,红军游击队活动印迹,银厂沟剿匪遗址等,红色历史文化丰厚;风光旖旎的翰墨河两岸‘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五里七知县’的人文佳话,还有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海百合化石文物……”说起干龙滩社区的自然人文优势,七星关区鸭池镇干龙滩社区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冉涛如数家珍。

春夏之交的干龙滩社区,红红的樱桃缀满枝头,一畦畦葡萄即将开花坐果,苍翠山间不时探出一簇簇火红的杜鹃花,鸡犬之声相闻,处处充满生机。社区5组的大湾子,山峦环抱一湾墨绿的马铃薯苗在煦风中摇曳,村民张定甫、张伟等正在吆牛挥锄,耙地耕田。

“这里小地名叫大秧田,曾经是田地,后来为方便耕作变成旱地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种植如算上人工费,辛苦一年不仅不赚还要倒贴。”张定甫心里有本明白账,但除种庄稼外别无他法,“我们准备将这一湾土地改造成梯田,订单种植稻米提升价值,农旅结合打造成市民闲暇体验农耕生活和稻田养鸭养鱼的‘打卡地’,多产业融合增收。”冉涛说,今年先改造30亩示范田,已协调市农科所免费提供8000多元的良种,正在打田育秧,全面推开后共改造200亩。

据了解,按照毕节市选优训强、严管厚爱、近帮远扶“三个结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的相关精神,毕节市人民防空办公室选派精兵强将赴乡村振兴一线。2021年5月,毕节市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毕节市人防工程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副主任冉涛受市人防办党组委派,来到干龙滩社区任驻村干部。

“不论是资金支持,还是协助争取项目,市人防办都做得非常到位。冉涛同志虽然才来一年,但无论基础设施还是产业项目,都是我联系的5个社区中推进最快的。”鸭池镇副镇长苏勇对市人防办的帮扶工作赞叹有加。据介绍,冉涛来到干龙滩社区后,争取到东西部协作资金40万元为11个村民组安装160盏太阳能路灯,整个社区亮起来了;协调自然资源、住建、环保、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和设计公司等相关单位对干龙滩社区邱家桥至毕节西互通的1.64公里产业带动路进行现场踏勘、设计,待协调资金到位后即可硬化,到时进城只需十多分钟,进出社区更便捷了;利用2组龙滩源的优质水源,争取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准备建桶装水厂,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解决村民就业,产业项目更多更强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发展思路更明晰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孙爱军说。

据介绍,冉涛与居支“两委”充分研判社区情况,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集成市级示范试点规划、建设、运营,对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工作目标,在切实解决群众当前“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因地制宜提出1核、1带、2区、3化的“1123”发展思路:“1核”即以文创IP农产品生产为核心;“1带”即翰墨河(又名南箐河)休闲观光带,包括闲适渔家生活带、特色美食带、山樱花观光带、竹荫漫步带、游乐中心、产业大棚等休闲观光产业板块;“2区”即林下种植养殖区(林下种天麻、食用菌,养羊、鸡、鹅、蜂等)、采摘与经济作物种植区(种葡萄、蓝莓、西瓜、水稻、山樱花、观赏竹等);“3化”即深挖社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拟建红军游击队陈列馆,红色文化广场,秦天真、熊蕴竹避难点,汪奇风烈士故居,茶坡顶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群基地、农耕文化乡愁馆等,让人们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之理、树源远流长地域文化自信、让“美丽乡愁”有地有迹可寻。“通过农旅结合吸引人流,休闲旅游的同时带走原生态农产品,并为外出人员返乡共建美丽家园创造条件。”冉涛说。

“以后来的人多了,我们种的蔬菜、养的鸡鸭就好卖了。我们养鸡喂的是粮食和青草,卖30块一斤,城里人可稀罕了!”该社区5组的余光飞高兴地说,产业发展起来后,村民每亩地每年至少有400元以上的流转费收入,大家还可就近务工。8组的孙成礼在养鱼场务工,去年仅修鱼塘的3个月就挣了1.38万元,当时和他一起修鱼塘的有几十人。

社区还利用驻村工作经费2万元启动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种好绿色菜园,不让一寸土地荒芜,让“绿”成色更足;建好彩色花园,房前屋后、串户路旁统一模板栽花养草;营造温馨家园,整治村居卫生,收集摆放农具,营造“家”味“农”味,先打造一个核心寨子(八、九、十、十一4个组)作为示范点,然后逐步推开。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田园美丽乡村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