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锦江河畔打个“翻身仗” 2022年05月20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煜妤

“打尖、抹芽、疏果……”5月10日,碧江区坝黄镇长坪村葡萄种植基地内,农场主舒崇华正在指导村民们进行管护。

从农民到农场主,舒崇华身份的转变还得追溯到2010年。当年,舒崇华瞄准山地农业发展,带着外出务工的积蓄回乡,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发展蔬菜种植。

培育秧苗、做农资储备,就这样,舒崇华一头扎进田间。在他的精心管护下,郁郁葱葱的蔬菜在锦江河畔破土而出。

就在舒崇华满心欢喜之际,却不曾想,由于蔬菜品相不佳、对市场精准度把握不足,他的头一茬蔬菜遭遇了滞销。

出师不利,舒崇华没有气馁。为了提高蔬菜品质,他请来专家做技术指导,并进行多方市场调研。2011年,舒崇华轮换种植的菜心、白菜苔、大头菜等蔬菜陆续采收。这一次,靠蔬菜种植,舒崇华挣到了20余万元。

“第一桶金”为舒崇华带来了信心。随后几年,舒崇华的蔬菜基地稳步发展,不仅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还为接下来的发展转变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借助碧江区“培育家庭农场”的契机,舒崇华与叔侄承包了260亩土地,其中40亩种植蔬菜,220亩进行葡萄套种西瓜,开始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方式转变。

为做好鼓励扶持,碧江区农业农村局派相关专家在进行技术跟踪之余,为舒崇华争取到了项目资金,改善了基地的农业用水管理,建起大棚,确保蔬果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2015年,舒崇华的家庭农场迎来了大丰收,通过入园采摘、直销店、蔬果进超市等经营模式,连续两年的收益超过100万元。从遭遇滞销到打了个漂亮“翻身仗”。舒崇华说:“有了政府培育,不仅农场规模扩大了,效益也越来越好!”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碧江区通过规范家庭农场,制定家庭农场建设标准,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等,依托新型农民职业培育项目,提升现代高效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一批小而精、可复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碧江区共培育认定342家家庭农场,创建省三星级家庭农场1家,省级示范场11家;市级家庭农场226家,市级示范场40家;创建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