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济
5月9日清晨,思南县许家坝镇鸿胜黄牛养殖场,在一阵“嗡嗡”的机器声中热闹起来。养殖场负责人田波和技术人员启动铡草揉丝机,开始为牛儿配料,准备早餐。
“9点钟了,可以喂了。”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配料完成,田波推着“餐车”,拿着铁铲走进牛棚为牛儿“送”早食。10点钟,牛儿的第一次喂食完成。
随后,他又开着三轮车赶往牧草基地,为牛儿准备下午和第二天早上的青草。随着养牛规模扩大到200头,每天需要的饲料也越来越多。为节省养殖成本,今年初,田波在养殖场周边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牧草。
这些年,许家坝的肉牛产业越来越“牛”。特别是“思南黄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后,更是吸引了不少像田波一样的在外游子返回家乡。
“在外面给别人打了20年的工,现在我为家乡打工。”田波说,去年初他从浙江嵊州返回家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修建养殖场。当年9月,在许家坝镇畜牧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买进了25头能繁母牛。
同时,政府还积极帮助他争取到8万元项目资金,用于修建基础设施、购买设备。“生一个牛犊补助1000元,这么好的政策去哪找?”看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田波开心不已。
“鸿胜黄牛养殖场,是许家坝镇众多肉牛养殖场之一,也是黄牛养殖的成功代表。”思南县许家坝镇畜牧站站长田德强介绍,为了发展好黄牛产业,2012年该镇高规格建成了许家坝牲畜市场,日交易量200余头,是目前全省三大牲畜市场之一。
近年来,许家坝镇将肉牛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肉牛养殖户,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探索出“政府政策引导、农户广泛参与、母牛高效繁育、科学良法饲养”的“牛路子”,通过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大幅度提升“牛”效益,全镇肉牛存栏已达10775头。
“在发展肉牛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全镇的空间规划,结合各村实际,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努力争取用地指标,全力保障项目用地,依法供地、用地,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许家坝镇党委书记田景军介绍。
据悉,该镇将不断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激发“链”式活力,完善二三产业链条。围绕肉牛产业,加快建设肉牛屠宰场、肉牛深加工厂,强化肉牛产品消费销售服务、肉牛品牌塑造等,让养牛人在养殖路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