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青年编剧陈龙:描摹脚下正发生着的巨变 2022年05月13日

陈龙,贵州省花灯剧院青年编剧,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编剧班学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会员。

一剧之本写人生百态。如果说舞台是演员们的领地,那么舞台之下的百态人生就是编剧的领地。 ——题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记者:编剧大多是幕后工作,对年轻人来说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你是如何走上编剧道路的?

陈龙:说来有趣,我从小到大未受过任何的艺术熏陶,大学学的也是土木工程,对于文艺来说,我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大学毕业后,我不喜欢从事与土木工程有关的职业,于是在餐厅、书店、网络公司等地打工。因为工作不忙,就有大量的闲余时间阅读。25岁是我职业的分水岭。我喜欢看小说、电影、漫画,是个不折不扣的“二次元”。那一年,我无意中翻看了一本漫画,讲的是一名漫画家和漫画编剧联手创作出道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我想,为什么我不能试着“编一编”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到书店去寻找编剧理论书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喜欢,我学习编剧不但没觉得枯燥和繁琐,反而在创作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因为喜爱漫画,所以我最初的剧本都是为漫画而写。此后,我先后与一些平台签约,负责多部连载漫画作品的文字创作。不过,除一部作品外,其余作品均在连载半年左右停更。这让我很受打击,我离开了漫画编剧行业。

2014年,贵州省花灯剧院招聘编剧。漫画与地方戏曲创作差别很大,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前去应聘,在历经面试和试稿之后,我竟然被录用了。从此我走上了戏曲编剧之路。

记者:从漫画编剧到戏曲编剧,如何适应这样的转变?

陈龙:转变是艰难的。起初,我得到花灯戏创作前辈曾用礼、蒋兴义等老师的指点。与此同时,我翻看了许多传统花灯戏剧本,通过观摩剧目,开始了一步一步的积累。之后,我又参加了中国少数民族编剧培训班、张家港小戏小品孵化班、“千人计划”班等创作班的学习,聆听全国知名戏剧专家的课程。就这样,算是看到了通往戏曲世界的“入口”。

刚进单位的三四年中,我只能简单地写一些花灯说唱、花灯呷白及小戏,尽管作品登上了全省四路花灯闹元宵等大型晚会,但对于创作来说,仍然是不成熟的。

2018年初,我创作的古装小戏剧本《夫妻争聘》参加全国小戏小品征集比赛,获二等奖,并得到知名戏剧家周光、毓钺、顾学军等老师的肯定。从这以后,我的创作才算步入正轨。我创作的《铁珠铮铮》《德旺德祥》获“戏剧中国”2019年度作品征集优佳剧本及潜力剧本。2019年,我作为第二编剧和四川知名编剧郑瑞林共同创作了大型花灯戏《村里那些事》剧本,2020年11月该剧首演成功,成为我创作的第一部搬上舞台的“大戏”。

记者: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体现自身价值?

陈龙:新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人物,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贵州故事的使命担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就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将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好作品。

贵州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土地,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讲述。每一次创作于我而言,都是思想的淬炼。无论是深入万山矿区,还是与花茂村村民交流,抑或是了解红军在贵州的足迹,都让我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去挖掘正发生着的巨变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贵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