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相信奋斗的力量” ——记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 2022年05月10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许邵庭 盛道利

记不清多少年了,几乎每个工作日凌晨五点半左右,刘秀祥都会站在学校宿舍窗边,打量着走进教室的学生。

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起得早,哪些学生爱吃什么早餐,哪些学生喜欢成群结队上早读课……对此,刘秀祥显得很得意:“他们肯定不知道我起得那么早。”

刘秀祥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

在望谟县,很多人都认识他。学校里,少有学生称他“刘校长”,大家更喜欢叫他“祥哥”。他们说,“祥哥”是好人,他背母求学的故事十分感人。当地人提起刘秀祥,也常常竖起大拇指,话语间充满了浓浓敬意。

刘秀祥皮肤黝黑,声音有些沙哑,看着比同龄人更显成熟。1986年出生的他,自小过着艰苦的日子,从农村走出大山求学,这一路他走得特别艰辛。

2007年高考前一周,刘秀祥生病了,平时成绩都很不错,最后还是以6分之差无缘大学。他说:“当时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看到曾经在日记里写的‘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你回过头一看,发现有人竟然没有脚’这句话,瞬间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再战一年,刘秀祥考上了临沂大学。

聊起为什么从事教育,刘秀祥脱口而出:“我一直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或许是因为体验过走出大山的不易,或许是不能让自己曾经的遭遇在学生身上上演,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他常说:“对每一名学生都要负责到底!”

“每一个班级,我最关注‘后进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很自觉,他们以后更多会留在大城市工作,而这些‘后进生’最有可能回到望谟、建设望谟。”刘秀祥说。

2015年,在望谟县民族中学工作的刘秀祥主动请缨,接手了高一班级的班主任。“当时大家都不看好这个班,中考总分700分,第一名只考了258分。”

然而,刘秀祥用3年时间让这个差班华丽转身,中考成绩258分的那位学生高考取得586分的好成绩,班上47名同学也全部考上大学。

在教育教学中,刘秀祥还碰到了一个难题,很多当地学生由于家庭原因、观念原因不愿意上学甚至辍学。“一方面要做学生和家长思想工作,一方面也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过来人,刘秀祥寻思,是不是可以发起一项公益行动来帮助这些孩子。

在各界人士的帮助支持下,刘秀祥发起了“助学走乡村行动”,创建名师(劳模)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劝学和助学活动,学生杨兴旺就是受益者之一。“当时因为家庭原因和缺乏信心不愿上学,刘老师知道后帮我联系资助,还经常打电话安慰我、鼓励我,让我打消了读书无用的念头。”在刘秀祥的指导下,杨兴旺完成了高中学业,现已是贵州民族大学的一名学生。

在黔西南州,像杨兴旺这样获得资助的困难学生有4200多人。从教近10年时间里,刘秀祥每个假期都会到学生家中家访。他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每个乡镇,1800多位孩子因他而重返校园。

从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劳动模范……这些年,刘秀祥获得的荣誉很多,对于这些荣誉他充满感恩也充满敬畏。他坦言:“荣誉对我以后开展公益助学有很大帮助,但是它不属于我,应该属于所有扎根在边远地区的教育者,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一个缩影。”

“我想给这个地方带来一些改变,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建设和发展大山。”在刘秀祥看来,改变一个地方,教育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捷径,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他愿意去做那个点燃希望的人,愿做大山深处孩子的守梦人。

扎根教育教学一线,刘秀祥有一种自信——哪个学生大致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他心中有数。他也感到,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觉和自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此,刘秀祥计划攻读教育博士,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帮助山区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在互联网搜索“刘秀祥”,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资讯标题是“那个背着母亲上大学的贵州孝子,如今怎么样了”。走出大山、回到大山,答案都写在了青春的赛道上、青春的奋斗里……

刘秀祥每次演讲都会用同一句话作为结尾。这句话是——“相信奋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