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春英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有一位盆景艺术大师,他叫苟贤良,专研盆景40余年,制作盆景10万余盆。
火棘、紫荆、荀子、黄杨、海棠、杜鹃、金弹子、五针松、南蛇藤……这些植物经过苟贤良的培植、修剪、雕琢、造型后,呈现出千姿百态。它们或雄浑大气,或险峻陡峭,或嶙峋古朴,或开阔壮观,把黔山秀水的美丽景观微缩于方寸之间、尽收于盆器之中。
凭借精良的技艺,苟贤良的盆景作品斩获了诸多大奖。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苟贤良选送的8盆作品全部获奖,分别为1个特等金奖、4个金奖、2个银奖、1个铜奖,让黔北盆景艺术展现在了世界面前。
苟贤良向记者介绍了一个金弹子盆景,它的桩坯古朴奇特,形如黔北的大山,雄健苍劲。桩坯上每一棵树枝既独立成景又紧密结合,犹如持枪的战士在保卫家园。为此,这个盆景被命名为《雄关如铁》,象征着巍峨雄壮的黔北风光,更象征着黔北人传承历史、开创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苟贤良告诉记者,该盆景是他30年前就入盆栽植的,每年都要不断修枝、反复造型,才有如今的形状。30年的精心栽培换来了荣誉和价值,《雄关如铁》获得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特等奖,有客商出价300万元想要购买。
“盆景和其他花卉不一样,它是心血的结晶,更是时间的艺术。所以,盆景的消费群体十分狭窄。”苟贤良的儿子苟开金在继承父亲传统技艺的同时,思考得更多的是盆景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要把盆景变成风景。过去,盆景产业一直被定义成高档古玩、高消费奢侈品,精品销售渠道少,寻常人家不愿买。“我们制作的很多盆景因为卖不出去,只能一直养着。但是做着做着、养着养着,数量多了就形成了一个园子,还有很多人来参观。”苟开金说。
于是,苟开金把盆景作品全部集中起来,把园子精心修整命名为“苟园”。青砖青瓦与卯榫结构的房屋显露黔北民居的建筑特色,小桥流水、雕花亭台古朴别致,大大小小、造型别致的盆景置于其间,走进苟园就仿佛走进了皇家园林。苟园,也成了遵义旅游的新地标。
要把园区变成景区。苟园的建立,将遵义周边的盆景产业和种植户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遵义盆景小镇。盆景小镇由苟园、初见园、丰泽园、凤仙居、筑梦园、满庭芳等14家盆景园组成,共有大中小型各类盆景上万盆,每个盆景园又都建有民宿。
“以前是各家各户自己搞自己的,但这样就不能形成规模。”苟开金介绍,借助遵义市第十二届旅发大会召开的契机,盆景小镇的各个园主达成一致意见,把独立的园区变成整体的大园区。他们拆掉了园区之间的围墙,方便游客参观。他们统一了民宿的外部装修,但又根据自身的擅长,分别提供柴火鸡、八大碗、生态鱼、私房菜等特色美食。“这样,各家既有整体景观的一致性,又有餐饮体验的独特性。旅发大会召开后的那个国庆节和中秋节,8天假期我们盆景小镇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旅游收入100余万元。实现了抱团发展、共同获益。”
要把文化变成产业。盆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盆景制作技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文化艺术,都必须实现商业化,借助市场的力量才能延续自身的生命。
苟开金认为,盆景文化要发扬,就必须先壮大盆景产业,而盆景产业要壮大,就必须进行融合。“苟园目前是红花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盆景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对于前来学习盆景制作技艺的人,我们都是免费教,也面向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培训。”苟开金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把盆景参观、小微盆景制作、心灵康养、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等业态融合,打造一个盆景康养小镇,让盆景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精神生活,用传统的文化技艺熏陶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