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乘车从普安县青山镇往南,一条盘山狭窄的沥青路,蜿蜒盘旋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之间,十余分钟便来到普白林场。
“四球古茶树与我们林场是密不可分的。”普安县普白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张宪虎说,四球古茶树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普白林场功不可没。
普白林场的海拔在1600米至1900米之间,有种子植物109科320属492种,还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山栲、核桃等参天古树,第二、第三林层空间大,为四球古茶树提供了喜阴耐阴、与多种生物共存的环境,是四球古茶树的最佳生长地。
“四球古茶树生存能力极强,这是它们能存活上千年的原因之一。”张宪虎带着记者参观林场内的四球古茶树。
“因为林场内阴湿气重,树干长年累月都是湿润的,树干上面布满了地衣、牛尾癣、葫芦藓等苔藓植物。”张宪虎指着一棵四球古茶树说,树干上覆盖着很多层苔藓,第一层苔藓死亡后,第二层又长起来,接着第三层、第四层……最新的一层长在最上面。
四球古茶树属小乔木,树干较小,易受外力所伤,折断后的树干,会从侧翼发出枝条,继续成长,所以几乎所有的四球古茶树的树干都是弯弯曲曲的。
“它的树高8.1米,冠幅6.0米×6.0米,地围1.65米。我来这里12年了,这棵的树径没有很大变化。”张宪虎指着一棵四球古茶树说,四球古茶树生长缓慢、树径小、树径弯拐大,其躯干在日常生活中用处不大,因此才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就没有被大量砍伐,四球古茶树才得以传承至今。
普白林场内,四球古茶树主要集中在茶源谷。这里是场内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四球古茶树集中地,是四球古茶树分布地“核心中的核心”。
“千年古茶树,整个茶源谷就有200多棵。”张宪虎指着相距不足5米处的另一棵古茶树说。
四球古茶树的发现和发展,离不开茶界、农业界、植物学界、生物学界等多部门的关心和指导。
1963年至1965年间,普安县境内被当地人称为“大树茶”或“大叶茶”的野生古茶树,引起了贵州茶叶土产公司工作人员的重视,发现这是茶界从来没有见过的茶叶品种,也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茶树新品种之一。
1976年,我国植物学家张宏达带着科考团队,到普白林场就“大树茶”开展实地考察,并于1981年根据贵州普安大茶树特征定名“四球古茶”。
1980年7月,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疑似茶籽化石。
1988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刘其志、林荣嘉两位高级工程师,将疑似古茶籽化石送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国内最权威的鉴定。
199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院郭双兴对茶籽化石作出结论——“此化石可归属四球茶籽化石,推测年代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距今至少200万年,轰动茶界。
此后,大规模的普查及专家鉴定在普安开展。发现在普安境内14个乡镇(街道)均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古茶树,总计2万多株,1000年树龄以上的几千株,此类茶种为世界唯一、普安独有。普安四球古茶树也因此被誉为“可以喝的活化石”。